沙地民间谜语
时间:2017-03-31 A+   A- 举报

旧时沙地农村,交通闭塞,文化落后。传统的群众文娱舞龙灯、踩高翘、打连厢、蚌壳舞等也只有在庙会时节热闹一番。平时文化娱乐十分匮乏,于是古老的民间谜语(猜谜谜子)应运而兴。出谜猜谜在农村为群众喜闻乐见,成为大家自娱自乐、增智添趣的宠儿。

沙地民间谜语采用的是沙地方言,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其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好记易传,长则五六句,短则二三句,有的干脆只有一句话。沙地民间谜语表现了沙地风情,展示了沙地独特的社会风貌,生活生产和风俗习惯,是沙地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积累起来的一种文化,凝结着沙地劳动人民的智慧。正是这些“土色土香”的“草根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一扇扇可以窥见沙地生活轨迹的窗口,为我们保存了一张张印有沙民活动影像的照片。

沙地民间谜语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人生百态、日常用物、农工器具、生产劳作、禽鸟虫鱼、花草树木、日月星辰、海洋文化等,触景生谜,无所不有。现辑录若干民间谜语,以飨读者。1.生产劳动类:例“一棵树,十八枒,又打滚,又翻叉,又牵藤,又结瓜。”(谜底:纺纱)这则谜语,既描述了沙地纺车的结构形状,还用牵藤结瓜的比喻,生动地表现了摇动纱车,将一根根棉花条变成一个个线团的情景。例“石头层层不见山,路程短短走不完,雷声隆隆不下雨,大雪飘飘不觉寒”。(谜底:推石磨)通过富有诗意的描写,把推磨劳动描写得很有情趣。例“弟兄七十三,排队去上班,刚从桥上过,又往水里钻。”(谜底:水车车水)2.常见庄稼类:例“小树长桃多又大,桃儿裂了开白花,结的籽儿能榨油,采下花儿能纺纱。”(谜底:棉花)例“奇怪奇怪真奇怪,头上长出胡子来,打开衣裳看一看,几棵珍珠冒出来。”(谜底:玉米)例“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白饭喷喷香。”(谜底:水稻)3.农村家畜类:例“一个老汉胡须长,不吼爹来光吼娘。”(谜底:山羊)例“全身都是宝,爱吃百样草,吃饱就睡觉,走路哼哼叫。”(谜底:猪)例“头戴大红帽,身披五彩衣,好像小闹钟,清早催人起。”(谜底公鸡)4.常用物品类:例“不用时又细又长,用它时又圆又胖。不用时倚在墙角,用伊时顶在头上。”(谜底:雨伞)例“一个小孩身体胖,闲着没事嘴朝上。来了客人伊招待,鞠躬点头把礼让。”(谜底:茶壶)例“哥俩一样高,走路弯着腰,遇到布和纸,一齐动口咬。”(谜底:剪刀)5.花草魚虫类:例“四个姐妹同胞生,大姐白白胖胖腰身细,二姐揺头晃脑脚膀细,三姐亭亭玉立身体细,四姐突眼落晴头颈细”(谜底:藕、荷叶、荷花、莲蓬)例“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鼓前舞,生来横行又霸道,嘴里常把泡沫吐。”(谜底:螃蟹)例“一个小伙会唱歌,偷偷摸摸怕人多,王家小二伸出手,一把扑空钻草棵。”(谜底:抓蝈蝈)把乡间儿童抓蝈蝈的生活场景用谜语形式表现出来,活灵活现,呼之欲出。6.民间乐器类:在沙地民间谜语里,还有笛、箫、揺鼓、二胡等乐器。例“一根竹管二尺长,开了七个小圆窗,对准一个小窗口,吹阵清风把歌唱。”(谜底:笛子)例“一个姑娘痩条条,头重脚轻站勿牢,两个耳环飘左右,说起话来咚咚叫”(谜底:摇鼓)例“圆圆肚子脖颈长,耳朵长在脖子上,如果调儿唱不准,扭着耳朵细商量。”(谜底:二胡)。

沙地民间谜语情思奇巧,精彩纷呈。有些比喻拟人,委婉含蓄;有些仿声摹形,神韵独具;有些一语双关,寓意深刻;有些借物言志,意趣高雅。佳句绝韵,随手可得。例:“玲玲珑珑一座台,粉白娇娘坐上来,琵琶弦子叮当响,千朵万朵梨花开。”(谜底:弹棉花)弹花匠扛着弓,围着堆满棉絮的台子行走,手里的扃锤不紧不慢地敲打弦子,棉花在“嘡嘡”的歌唱中慢慢变白,最后蓬松成一朵朵盛开的“梨花”。例:“在娘家青发婆娑,到婆家青少黄多,受尽了风浪折磨,一提起洒泪江河。”粗一听,似乎是诉说旧社会劳动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悲苦心情。可它却是一生活用品,谜底是“竹篙”。例“我有一只大黑手,手上只生三指头,伸手抓住海底泥,凭君力大难移走。”(谜底:铁锚)借比喻、夸张表现大铁锚任凭风浪起,沉稳如磐石的阳刚气魄。例“小小天使嗡嗡嗡,飞到西来飞到东,又采花粉又酿蜜,个个夸它爱劳动。”(谜底:蜜蜂)浅显易懂,教育孩子像小蜜蜂似的“又采花粉又酿蜜”那样爱劳动。

有些民间谜语,从谜面看,很黄,很俗,容易让猜谜者听了脸红耳热,想入非非。可说破谜底,其实是很普通的物件或事情,你又会会心一笑,人们把它叫“荤破素猜”。例:“带毛五寸长,戳进洞里厢,叽里咕噜响,流出豆腐浆”(谜底:牙刷)例:“掀开花被窝,伸手往里摸,掰开两条腿,就往眼上搁。”谜面粗听下流,其实谜底是“戴眼镜”。例:“昨夜偷偷入帐中,话在耳边诉情浓,一丝血迹方隐去,天亮醒时影无踪。”谜面描画了男女夜生活的情形,语言素而不荤,给人一种情切切、爱绵绵的感怀。但当兜出谜底“蚊子”时,让人感到联想奇妙,幽默诙谐。

在众多的沙地民间谜语中,以物谜居多。物谜一般是一个谜面和谜底组成一则谜语,但也有一首中有几个谜面和谜底的,叫“连环谜”。例:“大嫂胖头胖脑,一身白毛;二嫂扁头扁脑,一身黄膘;三嫂尖头尖脑,一身疮疤;四嫂圆头圆脑,一身绿袍。”(谜底分别:为冬瓜、南瓜、苦瓜、西瓜)例:“大哥放声叫,二哥把灯照,三哥流眼泪,四哥到处跑。”(谜底分别:雷、闪电、雨水、乌云、)例:“大哥树上叫,二哥打火照,三哥钻出来,四哥吓一跳。”(谜底分别:蝉、萤火虫、蛇、青蛙)。

沙地民间谜语中,那些落后的生产工具,如铁犁、木耙、水车、风车等,在谜语中都有所记录;那些简陋的日常用物,如饭筲箕、洋油盏、芦花靴、罱泥船等,在谜语里都有所描写;那些古老的民风民俗,如供灶王爷、做木偶戏、舞狮子、照田财等,在谜语里也有所刻画;而那些给当时的沙民带来深重苦难、现如今基本销声匿迹的疾病,如麻面、驼背、癞头等,在谜语中也都有所反映(篇幅有限,内容省略)。

民间谜语娱乐的场所大多是人们劳动、生活聚合的地方,如田间劳作,坐落田头小憩;夏夜消暑,桥头场角纳凉;冬日取暖,在廊沿下孵日头旺(晒太阳);青年男女打情骂俏对山歌;庙会节市看花灯、猜灯谜等。大凡人们成堆的地方,便有猜谜斗智的娱乐。笔者孩童时,数九寒天,村上的小朋友聚在一起孵日头旺,一边围着烘缸爆蚕豆或黄豆,一边竞猜谜谜子,赌输赢,大多是“两块瓦片盖间房,一个胖子住中央,水里生来水里长,就怕拖它到岸上。”(谜底:河蚌);“远看像只猫,近看是只鸟。晚上捉田鼠,天亮睡大觉。”(谜底:猫头鹰)之类的谜语。若猜对了的,可以吃一粒豆,直吃得大家嘴唇乌黑,笑得前仰后翻。东宅张木匠,冬闲无事,也来凑热闹。当年他给我们出的三道谜语“兄弟二人把腰纵,双眼紧瞅一条缝,一个拉来一个送。”(谜底:拉大锯);“黑漆大门黑漆街,黑娘养个黑娃娃,一生不做歪斜事,出门弹弹就回家。”(谜底:墨斗);“两个翅膀一个牙,不会走来只会爬,生来爱管不平事,口吐千层一朵花”(谜底:刨子)我至今记忆犹新。可以说,农村不少孩子是在听谜语、猜谜语中长大的。

民间谜语娱乐的方式,虽简单但很活跃,或一对一猜一个你输我赢。或一人出谜众人抢答,看谁猜得快,猜得多。或庙会制作灯谜随游客竞猜。更绝妙的是把谜语做成谜歌,用对山歌的形式盘答揭谜底。例:喊唱:“啥格开花象黄金?啥格开花白如银?啥格开花象宝塔?啥格开花(倒)象聚宝盆?”答唱:“油菜开花黄似金,白萝卜开花白如银,黑芝麻开花象宝塔,红萝卜开花象聚宝盆。”例:喊唱:“啥人晓得天上星?啥人晓得世上人?啥人晓得江湖浪?啥人晓得鲤鱼鳞?”。答唱“玉皇晓得天上星。阎王晓得世上人。海龙王晓得江湖浪。姜太公晓得鲤鱼鳞。”例:喊唱:“什么弯弯弯上天?什么弯弯在水边?什么弯弯街上卖?什么弯弯姑娘前?”答唱:“月亮弯弯弯上天,白藕弯弯在水边,黄瓜弯弯街上卖,木梳弯弯姑娘前。”

沙地民间谜语,虽本乡本土却并不粗俗,虽原始质朴却历久弥新。历经百余年依然薪火相传,绵延不绝。今天,不断前进的社会,日益丰富的生活,像一道永不枯竭的清泉,为新时期民间谜语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厚的素材。内容更丰富,格调更清新,题材更广泛的沙地谜语已日益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开来。新谜语的不断产生,不仅传承了早期沙地民间谜语的精华,同时也为新时期沙地民间谜语注入了新鲜血液,对促进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和活跃群众业余文化娱乐生活,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沙地民间谜语,这颗散落在江海大地上的璀璨明珠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