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铁路干部,我自小生活在铁路站区,那是铁路各部门聚居之地,因此,还有一个专为铁路职工服务的俱乐部。俱乐部的职能平时是放放电影,开开舞会。当然,每逢元宵节,就完全不一样了,那里要举办盛大的元宵灯会和猜谜活动,那可是整个站区的文化盛事。
元宵节前几天,我们这些孩子一颗小小的心就像涨满了风儿的帆一样,鼓鼓的,充满了希冀,都渴望在元宵节猜谜时大显身手,不仅为自己赢得小荣誉,更为父母赚取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于是,春节一过,我们就开始了准备工作。
我整天缠着父母、姐姐和哥哥给我出谜语。母亲没有文化,自然帮不了忙,姐姐和哥哥徜徉在几何证明题中,无暇他顾,他们对我的“求知若渴”极不耐烦,我只好求助于父亲。父亲从单位图书馆里借来一本谜语书。那些天里,我如饥似渴,废寝忘食,中了魔一样读背那些谜语。几百个谜语很快烂熟于心,我得意极了。于是,盼啊,盼啊,期待元宵节早日来临。
元宵节像一个害羞的少女一样,在我的千呼万唤中,姗姗来迟。吃过晚饭,不等夜幕降临。我和小伙伴们结伴向俱乐部走去,街道上骤然热闹起来了。大人们牵着孩子的手,一家人说说笑笑,小伙子和姑娘们也三五成群,像海浪一样,都向俱乐部涌去,一波,又一波。等我们赶到时,俱乐部已经是灯的海洋,那些造型各异的花灯流光溢彩,璀璨夺目,人游其中,宛如仙境,令人目不暇及。
赏完花灯,我们就奔向院墙四周低矮的柏树丛,写着谜语的小红布条都系在树枝上。我们兴高采烈地看着,如果遇到自己会猜的谜语,就把布条摘下来。那天,我摘了很多布条。当我走到一处较高的树枝,抬头看到上面写着:“记者去采访运动员,不知道他们姓什么。武术运动员把剑放在一本书旁,围棋运动员拿起一枚棋子放在盆里。你知道他们姓什么吗?”
我皱着眉头苦思冥想,边想边用手指在裤子上划来划去。啊,终于想出来了,书不就是文吗?剑放在书旁,不就是刘字吗?盆不就是器皿吗?子放在器皿中,不就是孟吗?
我欢欣雀跃,一跃而起,扯下了布条,跑到领奖处。俱乐部的胖阿姨看到我手中大把的布条,吃惊得张大了嘴巴,笑眯眯地说,这孩子,真聪明!说着,把牙刷、毛巾,香皂递了过来。当最后看到那个姓氏谜语时,胖阿姨连声夸赞,还冲我竖起了胖胖的大拇指,边说边把一本厚厚的现代汉语辞典递了出来,最后还不忘摸摸我的头。
我捧着一大堆奖品,蹦蹦跳跳地向家走去。回到家,父母高兴地笑了,连哥哥和姐姐都把目光从书本上移过来,不无嫉妒地说,小子,还有些本事嘛。我的心里比喝了蜜还要甜。
时光流转,岁岁元宵,今有元宵。儿时过元宵节的情景山呼海啸般扑面而来。我是多么怀念儿时的岁月,怀念儿时的元宵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