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深处
时间:2016-12-23 A+   A- 举报

连绵的一场秋雨,从江北下到江南,始终不见消停。硕大无朋的一团团白云,层层叠叠,像头顶上一条铺天盖地流动着的江河,波涛滚滚,浩浩荡荡,从眼前一直绵延至远山。雨,从云朵里潇潇洒洒地飘落下来。浙西大峡谷被奔涌的云雾包裹着,我们的车被连绵的雨浸润着。雨刮器不知疲倦地忙乎,雨,却不为所动。你刮你的,它落它的。车继续往山里走,走向白云深处。

已是中秋,凉意索然,却难抵山里人的热情。那位叫郑瑞云的山里头农家乐“白云人家”的主人,从几十公里远的大山深处,开了车在高速公路出口处迎候。怕我们进山迷了路,他特地赶来为我们带路。瑞云,这名字极妙,好听,也应了他“白云人家”农家乐雅号的意思。

这条缠绕在云雾里绵延83公里的大峡谷,在浙西的大山里深藏了亿万年,沉默了亿万年。它的奇峰秀瀑,妙石胜景,真乃苏轼诗所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条绵长的大峡谷里,有鸬鹚潭、吊水岩、柘林瀑、剑门关、嬉水滩、社门湾、老碓溪、狮象湾、白马崖等许多好听的名字。凭借丰富的想像力,遥看大峡谷多峭的危岩上,还真有“白马岩中出、黄牛壁上耕”的奇观。可是,身居白云深处的不少山里人,并不知道房前屋后的山为何山。问郑瑞云的女人,她摇头。她说,平时就叫前山后山、东山西山。

郑瑞云的“白云人家”农家乐,真让我们乐了一回。做饭炒菜的锅,不是城里人常用的煤气灶具、电饭煲、高压锅,而是大铁锅。砖砌的锅灶,所有的燃料,都是孩童腿脚般粗的山柴。往灶膛里瞧瞧,火势熊熊直往上蹿。站在院子里,看着袅袅炊烟,不动声色,悄悄地弥散在淡淡的雨雾里。郑瑞云说,这里海拔800多米,天池那里海拔1100多米,难怪,我们今天能与白云为伴了。郑瑞云给我们端上来的,全是山里的特色菜:山笋红烧猪肉,石耳炒土鸡蛋,野山菇炒青菜,椒盐桃花溪小鱼儿,天池黄鲢炖豆腐。还有清水煮地瓜煮花生,盐水煮毛豆。当一道“秋葵炒肉丝”端上来时,郑瑞云笑道,这可是一道滋阴壮阳的山里名菜唷!男人们听罢,向女人们傻笑着说,我们快乐你们也快乐!女人们涨红了脸向男人们瞪眼:去你们的!

我惊叹郑瑞云的“白云人家”,具有吞云吐雾般的“消化”能力。我们这个24人的团队,他来者不拒。来自上海的一个十几人的团队,因为下雨走不了,又回来了。他刚把我们安顿好,来自杭州的武警森林消防支队一行十余人又冒雨走进“白云人家”。

别以为这里远离都市,用的传统灶具近似原始。可“白云人家”的标准间,不亚于如今城里流行的商务酒店。数字电视、网络宽带啥都有。这一户还是“绿色文明家庭”,男主人则是当地著名的劳动模范、市人大代表,他还是桃花溪村党支部书记。郑父还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墙上照片上的老人,刚毅的目光,穿过峡谷,遥看一缕缕白色的云朵,在对面的山上飘舞。云朵里,深藏着大山里的许多故事。

山那么高,谷那么深,在那很久远的年代,山民们的先辈到这里来落脚、扎根,不知道是为逃避战乱,还是为寻个清静。但无论如何,都是为了生存。这里的好山好水,也是先辈们的造化。

翌日清晨,雨停了,山里的云雾还未散尽。在山道上遛达,遇见一黄姓中年人。上前打问,便知,这个小九岭村,只有郑、黄两个姓氏。前些年还有30户人家,108口人。这些年,小九岭的户数和人数都在减少。果然,旁边有好几户款式时尚的农家小楼都空着。有的空置小楼,便成了郑瑞云“白云人家”农家乐的居室。

看得出,山里人的腰包都是鼓鼓囊囊的。吃完早饭,郑瑞云领着一位叫梅晓英的导游,带我们去游天池和白马崖。这位才三十出头,长得十分秀气的女子,一双玉手却黑不溜秋,令人不堪入目。见我们对她的手目光有些异样,她落落大方地摊开手笑道:“我这手是干净的,那个黑是捡山核桃检的,怎么洗也洗不掉了。”原来,她家也有一片承包的山林,里头有竹子,有山核桃。一棵山核桃树种下去,得长到13年左右才能结果。如今的山核桃价格,大个的,都已涨到了80多元一公斤。

山里人的先辈们,会曾想到后人的日子,能有今天这番模样这番光景吗?身居白云深处,恐怕连做梦也不敢想。

如今的山里人的梦是多元且多彩的。有人倾心于经营山林,有人潜心于“农家乐”,有人热心于当导游。也有人在山里头生活久了,面对白云深处习以为常的苍翠的山林,清澈的溪流,清婉的鸟啼,轻盈的云雾,温和的阳光,不再有生活的激情,而向往繁华而喧嚣的都市。

蜿蜒的山道边,一幢闲置的小楼,大门紧闭,楼上楼下的小天窗却在那儿开着。开着的“小天窗”仿佛在对我说:“咱们的主人在杭州城里待些时间还是要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