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桨白洋淀
时间:2016-12-02 A+   A- 举报

天渐凉。秋冬之交的日子,白洋淀大堤上的柳树,在季节的转换之间,依然坚挺着它的本色。坚守中凸显了它的顽强。淀中的芦荡,芦叶开始由青泛黄,芦花却依然探头探脑的,显出了它活泼好动的灵性。

白洋淀,在少雨缺水的北方,被誉为“华北明珠”。它方圆360多平方千米,润泽着河北省安新、雄县、任丘、容城、高阳等五县市广袤的土地。其中,85%的水域在安新县境内。安新人便为拥有这一颗“明珠”而感到自豪。在白洋淀景区,安新人总是美滋滋的一口一个“咱白洋淀”。

白洋淀的名气,并不在于它的水面之大、流域之广,而在于它拥有古往今来一大串鲜活生动的故事。

白洋淀,曾经的古战场,金戈铁马、刀光剑戟——这里有宋代杨六郎(杨文广)演绎的“烧车淀”传奇故事;在烽烟滚滚的抗战时期,游击健儿神出鬼没,英勇杀敌——这里有闻名遐迩的雁翎队和小兵张嘎的英雄故事;和平年代,这儿成了环境优美的著名风景区,作家、诗人触景生情,佳作迭出——这里便诞生了以著名作家孙犁为代表的当代“荷花淀文化流派”,轰动中国文坛,影响了几代人。

还记得孙犁老的名篇《荷花淀》吗,他笔下那优美的文字仿佛就在眼前跳动——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

虽然《荷花淀》这一传世名篇已面世近70年,孙犁老也已作古10余年了,但他笔下由月亮、芦苇和小院里编苇席的女人构成的一幅“白洋淀风情图”,至今还是那么鲜活,那么有动感。

从近200公里的京城赶来,淀是一定要进的。不然,就对不起白洋淀了。这不,前几天,还是阴雨和雾霾笼罩京城,然而,今天走进白洋淀,一反往日阴冷的天气,深秋的阳光暖暖的,特别招人喜欢。白洋淀恍若在以一片温情迎候来自远方的客人。

和同行的好友建涛相约,我们不去看淀内小岛上人造的“荷花大观园”“元妃荷园”“文化苑”“欢乐岛”之类的景点,也不乘速度飞快的游艇,而是荡桨白洋淀——乘坐悠哉悠哉的小木船进淀。这样可以一边慢慢欣赏白洋淀的风光,一边亲耳聆听摇橹的船工口述白洋淀的故事。如此这般,连导游费都省了,何乐而不为?

由于是旅游淡季,一条船便上了两位船工。壮壮实实的李连壮,细瘦高挑的胡广桥,一个67岁,一个70岁,在淀上都已生活了50多年了。李连壮14岁起就在淀上划船了。几十年风雨里来浪花里去,练就了他们一副好身板。他们的脸庞,都黝黑发亮;他们的眼神,都炯炯有神;他们的动作,都灵活敏捷。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守着白洋淀,他们都曾经是靠打鱼为生的渔民。只是,李连壮是撒网捕鱼的,胡广桥则是用鱼鹰(鸬鹚)捕鱼。当年纪都快60岁的时候,他们才加入了为游客当船工的行列。

白洋淀的旅游旺季在夏天。那个季节,在白洋淀可以乘船赏荷,纳凉度夏。而秋天的白洋淀,却有着一番别样的秋的风情和韵味。

白洋淀的水清澈透亮,在秋阳照耀下,感到特别的柔美。秋风徐徐,相邻而动的木船倒映在粼粼波光水色中,活脱脱一幅灵动的水墨画。远眺,水面开阔,与远方的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几只鸭子在水面上寻欢作乐,白洋淀仿佛是它们幸福的天堂。航道两侧,一丛丛由青泛黄的茂盛的芦苇荡,如同一个个身披金色盔甲的忠诚守淀卫士,密切注视着航道上的动静。桨声、水声,还有两船在淀上相遇时游客们相互热情打招呼的声音,在静静的白洋淀的水面上,一波一波地弥漫开来……

哦,对面小船上两男两女四位游客,来自保定。保定离白洋淀这么近,等于就在家门口,怎么也才快入冬的时候来?哦,原来工厂里生产忙,是工厂老板组织员工分期分批游玩的。不远处,一只小船上一对小夫妻带着一个小孩在捕鱼。撒下的网很长。女人看着孩子,男人拿着一个回子,不停地在网里捞着。

你听说过白洋淀就好比是一座城市吗?这么多芦苇荡,中间的一条条巷子,如同城市的街道都有具体名字,有时航道拐一个弯,就等于又换了一个街名。在李连壮、胡广桥的口述中,我们知道了当年的雁翎队、小兵张嘎为什么能把鬼子弄得晕头转向,找不着北的。

悠哉悠哉地往回走,胡广桥特意绕行当年杨六郎大败金兵的“烧车淀”古战场。曾经的古战场没有任何历史遗存,历史的烟云早已湮没在白洋淀神奇的传说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