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逆潮流而动者少,跟风者居多,我和我的老伴也不例外。随着当下一股怀古的潮流,我们走进了江南古镇周庄。
因为我们是自助游,入住的是“鑫盛别苑”(农家乐方式)民居客栈,老板兼房东老徐夫妇便是我们的向导兼导游。老徐夫妇是周庄的世居户,周庄的历史和过往岁月中的奇人奇事,多少都能说得出个大概来。
周庄的历史已有近千年了。为什么叫周庄,而不叫张庄、李村、王家店呢?哦,原来是因为当年一个叫周迪功的邑人,将其郎舍宅200余亩捐于当地全福寺为寺,周庄便因此而得名。时为1086年(北宋元佑元年),距今已有900多年了。指着全福路上高耸的大牌坊上由著名书法家沈鹏所写的“贞丰泽国”四个烫金大写,老徐笑道,其实,周庄的历史,还可往前推至春秋时期。当时,这儿曾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称“摇城”,亦称“贞丰里”。至于“泽国”二字,便好理解了。在周庄后港街青龙桥畔,我们看到立有一块巨的“中国第一水乡”石碑,老伴好奇,上去做了个造型,我便用手机将她定格于这一幅神往的美景之中。
身处澄湖、肖甸湖、白蚬江怀抱里的周庄,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她因河成镇,依水成街,沿河成市,傍水成园。核心景区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临水而立,像老徐这样的原住民都是枕河而居,开门见河,出门动橹,以船代步。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水乡的特色,何况,周庄被冠于“中国第一水乡”的美誉呢!难怪,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对周庄古镇都是流连忘返,赞美有加。俄罗斯画家列昂尼特赞美周庄为“东方的威尼斯”,著名古画家吴冠中则撰文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大师们的赞美之辞,是周庄最好的广告语。
拿着老徐夫妇送给我的导游图,我和老伴于悠哉悠哉的遛达之间,对周庄的古桥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走近古桥,便知古桥与古镇的历史一脉相承,周庄的古桥是周庄古镇历史的一个缩影。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建造于元、明、清各朝各代的一座座古桥,古意朴拙,形态各异,耐人寻味。北栅桥、贞丰桥、富安桥、青龙桥、太平桥、普庆桥、全福桥、报恩桥,梯云桥、聚宝桥、通秀桥……每一桥都有各自的个性特点和生动故事。周庄的古桥很多,但最为知名的要属双桥了。双桥地处古镇中心地段的南北市河与银河浜相交的河道上,由一座石拱桥和一座石梁桥组成。石拱桥叫世德桥,横跨于南北市河上;石梁桥叫永安桥,平架于银河浜口。因双桥呈直角状排列,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很像古时人们使用的钥匙,当地人便称其为“钥匙桥”。当年,正是由于双桥特有的神韵,让旅美著名油画家陈逸飞为之而动心。于是,一幅名作《故乡的回忆》横空出世,并由此而使双桥与周庄和哈默、邓小平等名人伟人联系在了一起,接着又上了1985年的联合国首日封,而使双桥和周庄在世界上声名鹊起。
双桥,无疑是周庄演绎的一幕世间少有的今古传奇。其实,当我们走近双桥,发现它并没有多少神奇之处。可是,即便如此,那天,我和老伴要在双桥旁边找个合适的地方拍个照片都成了一个难题,要不断地跟大家打招呼——谢谢!借光!对不起!
将古镇古桥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周庄、了解江南水乡、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没有今人借力于现代文化怎么行?!
我便懂得,1990年11月16日,时任周庄镇镇长庄春地,接过陈逸飞赠与的联合国首日封时的心情——作为一镇之长,该如何借力旅游业,创造古镇今日之辉煌!
走进周庄,没有不知道沈万三的。周庄的古迹很多,沈厅则是周庄古镇和双桥齐名的一处著名景点。周庄由原来的小集迅速发展为商业大镇,与沈万三的发迹不无关系。沈万三利用白蚬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接浏河的优势,出海贸易,使周庄迅速成为江南商贸巨镇,沈万三也随之成为富可敌国的江南首富。期间,沈万三曾经资助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修建了南京1/3的城墙,最后也因此得罪了朱元璋,而被流放到云南,客死他乡。600多年前的沈万三,想不到他发明的“万三蹄”,如今竟成了周庄古镇旅游业的一大品牌特产。走进周庄,你会发现经营“万三蹄”的店铺满大街都是。
今天的周庄人懂得古镇的历史就是周庄的根。我相信,周庄人更懂得传承古镇的历史文化,所维系的是周庄的发展和周庄的未来。无疑,从古镇历史中走来的周庄人有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