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
时间:2016-11-04 A+   A- 举报

说起“相亲”,那是老黄历了。现代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用当前流行的一句话是“第一次见面点点头、第二次见面拉拉手、第三次见面共枕头”,更有甚者,网上聊聊天,接下来就开房“闪婚”。这同过去七八十年代男女青年恋爱真是天壤之别了。我们五六十岁的人当时常由媒人牵线搭桥,然后进行相亲。可我先后三次相亲,只因双方低头害羞还未见女孩芳容,结果婚姻没成,今天想起来还真有些滑稽可笑。

1977年春天,我在大丰作新小学初中部教语文。当时的学校有个同事给我介绍一个家住永和乡武陵村的姑娘。由于我参加工作不久,家境贫穷,去相亲没有一身像样的衣裳,我本不想去。学校同事们知道我的心情。于是,大家热情帮助:这个借给我藏青色毛哔叽帽子、咖啡色毛皮鞋、那个同事借给我八分新的服装,就在领导与同事们的鼓励下,我粗粗打扮一下,骑着自行车跟女同事去相亲。

到了那家,女主人倒是十分热情,拉过一条板凳让坐,并端上热气腾腾的炒米茶,告诉我俩说:“姑娘刚刚出去,稍等一下。”于是,我和单位同事坐在门口喝茶。不一会儿,两个姑娘扛着一捆纸板珊珊而来,她俩齐耳短发、中等身材、其高矮瘦胖差不多。当她俩走近时,顿感紧张就低下头。大家默默无言,我坐了一会儿就起身告别。走在路上,同事问我:对姑娘印象如何?我就老实地说,两个人身高一样,不知是那一个,再说脸面我也没敢看。

又过了一年,春节刚过,我从上海回来,我妈告诉我说,你学校徐老师的哥哥叫你去,说有事。不知什么事,我就骑车半小时到他家。他笑嘻嘻地告诉我,说是为我婚姻介绍女朋友。我还准备,我说过几天去。他说自己刚结婚,衣服我借给你。我俩体形差不多,好,那就去吧。不远,骑车20分钟就到了。这家是朝东屋,女主人很客气,我们一坐下,她就忙着炒花生。可这个虎背熊腰的女孩,背靠着房门站着,直至我们离去也没转身,看到的是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稍坐一会、花生没吃,以致第二次相亲、瞎子点灯——白费腊。

好像后来这几年,上门说媒的人少了,我的父母着实急了起来。1978年冬天,有人给我介绍对象,即是现在的妻子。因为女方原是我远方亲戚,虽说平时不相往来,但沾亲带故,我就大方方在她家吃了中饭,从她的言谈举注,感觉不错,当媒人问我对女方印象如何?我就点头默认。当时虽说关系确定,但恋爱几年,也很少见面,即使见面,也是孤默寡言,更不敢有非分之想了,八十年代人的婚姻,真如电影故事片《李双双》主人公孙喜旺说的是“先结婚、后恋爱”。

光阴似箭,沧桑巨变。笔者认为,我们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虽说比上一辈观念进步了不少,但还是没有完全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在恋爱婚姻上过分拘泥于形式,因而缺乏相互间的交流;然而现在有些年轻人对恋爱、尤其结婚、离婚是过于轻浮草率,我认为也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