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伯与鲁迅
时间:2016-10-28 A+   A- 举报

李素伯生于1908年,原名李文达,笔名所北,1923年考入江苏省第一代用师范。他毕业后担任南通师范国文教员,对鲁迅创办的小品文杂志《语丝》情有独钟,结合教案编写开始了小品文的创作和研究,对鲁迅作品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作出了“没有第二人可及”的评价,显示了他不同凡响的眼界。他在报刊杂志上有关小品文研究的论述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由此促成上海新中国书局出版了李素伯的主要研究成果《小品文研究》一书的问世,奠定了李素伯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李素伯7岁丧父,10岁丧母,并没有显赫的家境。1923年,李素伯考入通州师范,课余时间收录古今诗作四千多首,编竣《独赏集》,并作序,为李素伯后来写作《小品文研究》奠定了基础。他写作《小品文研究》,不仅引用了鲁迅的弟弟周作人的多篇作品,而且将鲁迅的小说情节作为小品文素材作例,可见李素伯对鲁迅的偏爱非同一般。他的学生程和回忆五十年前老师在课堂上为他们讲授了40多篇的鲁迅作品,教导他们学习鲁迅的品格,发扬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奋斗精神。

李素伯《小品文研究》的意义,在于这是一部开拓性的杰作,属于填补中国文学史上小品文研究空白第一人,其精当性系统性无人能及。时至今日,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在悄然变化,大部头的文学作品日渐冷落,而各种随笔性的小品文颇受报刊杂志欢迎,亿万的手机用户习惯在屏幕上创作短小精悍的小品文,这是李素伯生前难以预料的文学奇观。

李素伯没有想到《小品文研究》一经问世就大受欢迎,更没想到会一再重版,并在1996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作为教辅书推广,这对五十年前英年早殇的南通师专的老师来说,应当是莫大的荣幸。

李素伯只活了29岁,当教师8年,其中四年深受疾病的煎熬,对一般人来说,几乎作不出像样的成就,但对生命短促的李素伯来说却是一个例外。他并没有抱怨命运不济,一边备课,一边上课,还要写读书笔记,为小品文写作准备资料。他身居斗室,打量着铜灯的火苗,不是感到烛影的光明,而是感到冬衣的寒冷。就着烛光,他悬腕执笔,写作10多万字的小品文研究,一笔一划,将耗费他多少的精力。友人劝他:“总得有一个家,你的生活可安定一些,也温暖一些。”

李素伯对家是这样认识的:不错,家是一个人的灵魂的住所,能叫人自爱,自重,可是它有时会变成牢笼,把你的灵魂反锁在里面,不放出来,于是只好在社会上行尸走肉。人群里面不希罕这样的人,哪怕他在家庭中是一位皇帝。李素伯渴望自由的灵魂,他只有拿起笔杆子,才能找到现实世界的自然和必然。他全身心地扑在自己认准的事业上,没精力旁顾新家的建立。这就是李素伯异于常人的地方,他比较有自知之明。他自己心里清楚,肺病和痔疮缠绕不清,他必须与时间赛跑,将有限的精力用于传道解惑、用于以文载道。

1936年,抱病在床的李素伯得悉鲁迅先生逝世,撰写了三副挽联,专人送往设在上海的鲁迅灵堂以资悼念。

“夕拾朝华应信灵魂长不死;南腔北调从今呐喊永传声”。

这幅挽联将鲁迅的作品巧妙地嵌入其中,又抒发了痛失导师的哀悼之情。此时离他辞世只有两个多月。李素伯是从病床上挣扎着坐起来,让人准备笔墨纸砚,坐在床头为鲁迅先生留下了最后的绝笔。

李素伯的哥哥李文奎告诉我,他弟弟曾在内山书店看中了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可惜口袋里的钱不够购书,站在书柜前涨得面红耳赤,还是鲁迅先生发现了他的窘态,为这个苏北来的年轻人解了围。这件事,在鲁迅作品中有所记载。

命运是不公平的,对这样的天之骄子太吝啬了。好在人生的价值,并不是以生命的长短衡量。有为不在命长短,有的人庸庸碌碌一辈子,人们却很快会忘了他,甚至活着却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李素伯寿命不长,但人们并没有忘记他,他的寿命超过了生理寿命的限止。编制《启东文化志》,李素伯作为文化名人列入条目,我在海复镇政府采访,巧遇李素伯的侄女李品廉和我的同学张晖,他们告诉我李素伯当年的学生来海复镇为他们当年的老师修葺了坟墓,还找到了李素伯撰写鲁迅挽联的亲笔书迹,将在筹建后的李素伯纪念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