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于1924年的寿丰桥,坐落在合作镇曹家镇村。一晃近百年,它用饱经风霜的身躯默默记录着前尘往事——
一座桥一段历史
古桥,是生活中的一道别样风景。它们沉默地陪伴映在水中的月,用承载了千百年风霜的身躯联通此岸和彼岸,连接着历史和未来。
坐落在合作镇曹家镇村的寿丰桥,自1924年建立以来,亲身经历了曹家镇的沧桑巨变,目睹了社会变化的点点滴滴。历经百年,寿丰桥已不仅是曹家镇的象征与名片,更是当地人的精神寄托。
说起寿丰桥,76岁的朱明德老人是有绝对发言权的。老人的家就在建设街,自小长在这儿的他,自然对这座桥有着深厚的感情。“寿丰桥的年纪比我还大,关于这座桥的故事和它承载的记忆我都记得,恐怕一天一夜都聊不完!”老人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寿丰桥作为交通枢纽,东进的、西出的,上班的、赶集的……都要经过这里,有时赶上个节气,别提有多热闹了。老人依稀记得,小时候每每逢年过节,自己最开心的事儿就是在桥边放烟火、赏月色、追逐嬉戏,谁家孩子不在家,到桥上一找准没错;现如今年纪大了,闲暇时扯扯家常,夏天的夜晚乘乘凉,这桥也是好去处。
沿着建设街一直往西,一眼便能望到寿丰桥。桥上的石狮格外引人注目,它们神态迥异、栩栩如生,就像是一位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诉说着这座桥、这个地方的漫长记忆。“原先本应该每侧有4只狮子,共有8只,这么多年过去了,风吹雨淋,这些饱经风霜的狮子所剩无几,现在剩下的这5只,大都是从河底打捞上来安装到原位的。”朱明德老人不无痛心地说。
老人边讲边带着我们在桥上桥下近距离观看。沿着石阶拾级而上,缺损的阶石见证着这所桥的沧桑,小草从石缝间顽强冒出头来,给这座百年古桥增添一抹绿色与生机。来到石桥中央,“寿丰桥”几个繁体大字引人注目,它纵然斑驳离落,却是阅尽人间繁华,见证岁月变迁。桥面上依稀可以看见几处雕刻花纹,虽已残旧,却透出古人造桥的认真与讲究。
“这座桥是寿丰桥中的第五条,已经被列为启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朱明德老人告诉记者,像这样的石桥在合作和北新共有11座,除北新镇那座名“海星桥”外,其他均名“寿丰桥”。这些桥均由故里先贤、爱国人士郁岂生慷慨解囊,为造福家乡人民特地兴建的。时光可以流逝,但为此桥做过贡献的人,家乡人永远铭记。
谈及郁岂生,朱明德老人随即打开了话匣子。“他热心跟随张骞实业救国,致富后不忘乡亲,大搞慈善事业。兴办学校、扶弱扶贫、修路造桥……哪里有需要,他准能出现。”老人情不自禁竖起了大拇指。
寿丰桥似一位从历史中穿越而来的坚强老人,虽满目疮痍,却有着丰富阅历,用存在讲述着过往的人和事……
本报记者 龚丽丽 袁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