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翻阅旧书时偶而发现了夹在书中的几张面值伍市斤、叁市斤、壹市斤、半市斤等多张全国粮票和几张江苏、南通的地方粮票,这种粮票如今已经不多见了,不知这张当时那么珍贵的粮票怎么会“丢”在了书里。望着这些有点发黄但却非常平整的粮票,我这个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人回忆起了那个凭票购物的年代。
记得上小学时的一个星期天,母亲带我去县城的姨母家,可巧,我们去的那一天,姨母家临时有事,邻居说要到晚上才能回来。到了吃中饭的时候,母亲带我到街上的饮食店吃饭,见店里排了长长的队伍,我也跟着排在了后面。当轮到我们时,母亲把钱递了过去,只听开票的营业员说:“粮票”。母亲忙陪着笑脸说:“我们是农村来走亲戚的,没有带粮票,我多加钱行不?”服务员头也不抬地说:“不行,下一个。”那天中午我们最终没能吃上午饭,粮票也在我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1979年上高中时,学校里规定寄宿,通知要求学生入学时,必须自带粮票。那时,我们家中一两粮票也没有,母亲当时十分着急,就几次去找熟人想办法,把几百斤粮食拉到公社粮管所去兑换粮票。到了粮管所,粮管所的称司开始说粮食有点湿,不收,后来又拉回去晒了两天,再到粮管所,开了一张粮食迁移证(等同于粮票),才到学校报到。
刚工作时,每次出差也要准备好粮票,粮票分为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两种,地方粮票只能在省内或地区(现在称市)内流通,只有全国粮票才通用。出差前必须持单位介绍信去粮店换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出远门前去换粮票在当时寻常得就和往行李里装上换洗衣服、牙膏牙刷一样,谁都不会忘。偶尔有马大哈忘了这一程序,也不得不去车站退票改期,换完粮票再走。因而,在这种无价证券的背后,究竟包含着多大的价值,是谁也讲不清楚的。
小时候,除了在外吃饭需要粮票以外,记得大人们还要拿出很多时间提着菜篮上镇排队买东西,当时买酒、买烟、买糖、买肉、买布、买火柴、买肥皂、买煤油都要有票,光有钞票还买不到东西。看着大人们排队时焦急的表情和付出的那些辛苦,我时常想:什么时候能不用票、不排队就能买到所需要的东西呢?40多年过去了,当时的粮票、肉票、布票等早已失去了它们的功能,凭票购物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如今的市面上各种商品应有尽有,人们的生活与40年前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现代家庭每天的平时生活比当年的过年还要好。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啊!所有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想到40年来的变化,心里感到非常自豪和幸福,可想起那个凭票购物的年代,心里仍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现在,我们已经很久听不到购物凭票的事了,那个时代永远不会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