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热播的电视剧《伪装者》里的明氏三姐弟的大智大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的是抗日战争中汪伪政权成立时期,富家少爷明台在赴港大读书的途中,被军统高官王天风绑架至军统训练班,经过残酷、艰苦的特训,成为一名军统特工。学成后,明台与生死搭档于曼丽前往上海,展开一系列秘密活动。在“粉碎计划”中,明台与中共地下党“锄奸”小组成员程锦云联手,成功爆破了汪伪政府运送日军高官的专列“樱花号”,二人在战斗中产生了感情。明台在一次行动中,发现国民党军统局与汪伪政府合作走私物资发“国难财”,对国民党心灰意冷,程锦云发展他成为一名中共地下党潜伏工作者。明台的兄长明楼是中共地下党南方局的特派员,他的双重伪装身份既是汪伪政府要员,又是军统特工,为了获得前方战场的胜利,明楼启动“丧钟敲响”行动,明台、于曼丽成为“死间”。在明楼的超人智慧下,“死间”行动成功地用虚假情报迷惑了日军,为第二战区的胜利赢得了转机。
但该剧最让我震撼的是明家的家规,在长姐为母的家风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明镜管教明楼、明台的片段让我久久难于忘怀。
说起“家风”,不由想起我们的祖先馈赠的国宝。如中国“家训之祖”《颜氏家训》,朱熹的《家规》,《曾国藩家书》,诸葛孔明的《诫子书》,以及比较有代表性的家教家风典籍,如《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
百善孝为先,人孝百愿成,家和万事兴。“家风”好,必先“孝”。“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三致祥”就是曾国藩给曾氏家族制定的家训。他倡导“尽孝悌,除骄逸”。教育后人“孝顺父母以尊敬相待,得其欢心才为尽孝。”把孝视为家庭的祥瑞,在家要尽孝,出门要尽忠。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190多年,出名望人才240多个,没出一个纨绔子弟。历史学家断言,曾国藩家族真正跳出了“富不过三代”的历史周期律。
我国“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林则徐留给子女们的家训则是:“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则增其过。”难得糊涂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则以山竹入联:“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勉励儿孙做人要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而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在其女儿婚礼上宣言:“作为父母,我们向两个孩子说上三句话。第一句,是一副老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第二句话,‘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做普通人,干正经事,可以爱小零钱,但必须有大胸怀;第三句话,‘心系一处’,要创造、培养、磨合、建设、维护、完善自己的婚姻。”短短三句话,字字值千金!
名人名家的“家风”,正顺应一句古语:“遗子以财,不如传之以德。”
“家风”不仅在名人名家中流传,在普通百姓人家亦比比皆是。好“家风”是教育下一代健康成长的丰腴沃土。我父母的人生极为平凡。记得孩时,常听父亲唠叨那些话语:“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为人莫犯法,犯法莫为人。穷没得根,富没得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中自有黄金屋。好儿不得父田地,好女不穿嫁妆衣……”。我们也伴着父亲的唠叨成长起来,“砸锅卖铁”供我们读书。我们还算争气,勤奋学习,刻苦攻读,终成当地小有名气的“书香门第”。
前一段,全国开始掀起一个“家风是什么?”的热门话题。在这物欲横流的经济年代,重拾“家风”还是很必要的。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未来。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就是国家的细胞。“家风”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决定着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灵魂。作为父母在心甘情愿为其当“牛”做“马”的同时,应树立良好的“家风”:“以德立家、以学养家、以俭持家、以国为家。”教育孩子崇尚节俭,力戒奢侈。少与他人比钱财、比阔气、比享受。多与他人比修养、比学识、比勤俭。从我做起,从家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当树立良好“家风”之典范。
《礼记·大学》里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无数“最小国”的“家风”好了,“国风”、“民风”、“社风”自然就好。这样,社会才能安定团结,国家才会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