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老家农村,极少见到龙虾。上世纪80年代初,乡下龙虾才多起来。龙虾在启海安家落户,民间有种说法:有年公家投放蟹苗,误将龙虾苗放进了大河。龙虾繁殖力极强,无论是在水草茂盛的河荡里,还是在污泥浊水的死水塘中,都可以见到它的踪影。尤其到夏天,这些披着红铠甲、张牙舞爪的小家伙在芦苇丛中你挤我撞,欢蹦乱跳,异常活跃。将蚯蚓扎在钓竿钩上作诱饵,放入水中。贪吃成性的龙虾,以为是美味,便用大螯钳住不放,往往一钓一个准。所以用不了多少时间,便会使垂钓者喜获丰收,满载而归。
“有钱人吃时虾,无钱人吃龙虾”在当年,农村生活清苦,一日三餐很少油荤。为给孩子解馋,盛夏午间,母亲常冒着高温在宅后小河里钓龙虾。生猛活泼的野生龙虾拎回家,母亲将其收拾得干干净净,没有五花八门的香料,只用青椒蒜瓣酱汁烧制,一大盆“大红袍”似的水煮龙虾端上桌,就已是垂涎三尺。母亲还将个头小的龙虾掐头剥壳,用虾肉与黄瓜放在一起烧汤喝,也是一道诱人的农家好菜。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吃的含义有了新的理解,鱼和虾的地位变化就是其中一个佐证。虽说鱼有鱼路、虾有虾路,可如今鱼路渐到尽头,虾路却前途无量。肥硕花鲢市场价10元左右一斤,而大个头的龙虾已经越过每斤40元的价位。龙虾成了餐桌上的时尚,价格翻了几翻尚供不应求。由于龙虾身价飙升,罾龙虾便成乡下人乐此不疲的事儿。东宅堂哥用50多只笼子罾龙虾,每天罾到龙虾有十多斤,齐整的卖给小贩,稍小的养在河塘。住在河角上的三狗用废柴油桶敲了一只简易小船,把近百只笼子下在大河里,每天能净赚百元以上。罾龙虾已成农民一项副业收入。
盛夏初秋,无论是“阳春白雪”的高档酒楼,还是“下里巴人”的夜宵排档,凡有龙虾的酒楼排档,总食客盈门,座无虚席。张家以“十三香龙虾”招徕顾客,李家用“碳烤龙虾”吸引眼球,王家靠“椒盐龙虾”诱惑吃货们的味蕾……小有名气是人民路上的“隔灶香龙虾馆”,老板是我朋友的朋友。之前租了一个门面开了个小饭店,生意冷清。看准龙虾行情后,在龙虾烹制的色、香、味、形上下了一番功夫,逐渐形成特色,回头客越来越多。朋友曾邀我去吃过几次。那龙虾,果然烧得与众不同,其香味,浓郁热烈;其虾肉,鲜嫩有劲;其虾黄,鲜美奇特,尤其秘制的虾酱,浓而不腻、鲜而不杂。吃龙虾讲的是尽兴,不必讲究太多。大盘大盘红彤彤、香喷喷的龙虾端上桌,大多不顾斯文,双手左右开弓,满手流香,满嘴流油,满桌之人满面春风。店家现烧现卖,食客随吃随点,麻的辣的咸的淡的大的小的尽管提,土豪食客一落座,财大气粗一声喊:“老板,每个口味来一盘!”临走,再打包几份带回去,让家人或朋友也一起尝尝这人间美味。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油焖龙虾,青油加佐料一锅焖,虽焖出了香咸麻辣的刺激,却焖掉了原汁原味的鲜美。清蒸龙虾,放几片生姜、桂皮,拌上佐料,味道鲜美。吃起来干净利索,是我的最爱。龙虾上市季节,街头巷尾,设摊摆点,论斤销售,买者如云。我隔三差五地挑上几斤解馋。“大红袍”似的水煮龙虾于我,已经不单是一道满足口舌之欢的美食,而是那满腹乡愁的载体。吃一口鲜美龙虾肉,饮一杯家乡米白酒,满嘴、满手、满身全是龙虾香。香气熏腾中,两眼不觉潮湿起来。恍惚间回到了我魂萦梦牵的老家,慈祥的母亲正坐在餐桌前笑盈盈地看着我剥龙虾,絮絮叮嘱我注意身体少喝酒,谆谆教育我努力学习多进步……
据报道,每到夏季,嗜虾的南京人便到了“无虾不成席”的地步。仅仅一个夏季,南京人就要吃掉上千万吨龙虾,不论是总量还是“人均保有量”,都足以傲视全国。去年中秋节,南京的亲家来启东,我去菜场挑选了8斤个头较大的青背龙虾招待。南京人重口味,吃惯了传统的“十三香”,蒜香味已成新宠。蒜香龙虾和香辣龙虾最大不同是不加香料,但味道一点不逊色。六道凉菜三素三荤,二大盆蒜香龙虾原汁原味,三大杯啤酒甘洌爽口,龙虾的鲜美伴着浓浓蒜、姜、葱香一时熏“醉”了来自南京的客人。一阵风卷残云,一大堆虾壳狼籍于餐桌。吃完小龙虾将剩下的蒜、葱末混着虾黄虾膏.用来拌炒面其味亦妙不可言。亲家齿颊溢香,一脸满足:“启东龙虾一吃难忘!”
“川帮麻辣沪苏甜,粤味生汆鲁尚煎。到底不如龙虾好,一锅油焖摆台前。”餐桌上火红的龙虾,多像富有激情的火焰,在催化你我味蕾贪婪的同时,为家乡的饮食文化点亮了一枚闪光的标签。龙虾飘香的季节,龙虾节、龙虾一条街、龙虾百人赛,龙虾雄霸餐桌,吃货大快朵颐。一盘盘红亮鲜香的龙虾,演绎着一段段精彩醉人的故事。龙虾香,家乡味,那割不断的龙虾情,就像《龙虾歌》里所唱的“拉着你(龙虾)的手,轻轻吻一口;掀起红盖头,深深吸一口;解开红肚兜;玲珑剔透送进口,千盆万碟尝个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