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养蚕记趣
时间:2016-04-08 A+   A- 举报

小时候,每到春天,都要向同学讨些蚕卵来养。黑色圆圆的蚕卵附着在棉纸上,比芝麻粒还要小。家里搽脸的脸油用完后,就在扁圆铁罐的盖儿上用铁钉打几个小孔。小小扁圆的铁罐就是蚕宝宝的最好栖居之所。里面垫上棉花,然后放在贴身的口袋里,用自己的体温捂着。

上课的时候,经常偷偷掏出来,躲在抽屉里看看蚕宝宝出壳了没有。有次被老师发觉,没收了回去。中午趁老师回家吃饭,爬进窗户拿回我的蚕宝宝。忐忑紧张过后,竟没被发觉,心怀释然。

一段时间以后,蚕宝宝陆续孵化了出来,小小娇弱的身体在不停地蠕动。下课后,我们和几个要好的同学神秘地跑去摘桑叶,怕被更多的人知道。开始,采摘那种最嫩的桑叶给蚕宝宝吃。还找一种叫灯芯草的植物,撇来树枝,用细棍轻轻一捅,中间似海绵一样的芯子就出来了。我们用它来挑拨蚕宝宝的。

等蚕宝宝长大了,就把它们挪到笔盒里去,蚕一天天长大,所需要的桑叶量一天天增长。采摘桑叶成了我们最为紧要的任务,我们除了在教室里上学外,所有时间就都是采桑叶。那时我们一般不走村庄的大路,而是走后路,钻竹林,穿小道,爬围墙。有次,踩在石墙采桑叶,不小心踩翻了石头,膝盖摔肿了,回家偷偷抹红药水,不让大人知道。要是遇到下雨的天气,采摘回来桑叶上的雨水也要晾干或用干布擦干才能拿来喂蚕,不然,蚕宝宝就会生病死掉。

随着食量的不断增大,每天都要小心翼翼打扫一遍,把那些黑屎全部清理干净,重新洒上桑叶。每每听到蚕吃桑叶时的那个“沙沙”声,真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看着蚕宝宝津津有味地吃着桑叶,也是最开心的时刻。

大人是不让我们养蚕的,家里农活多,没有这个闲功夫。我们只有偷偷背着父母养。有时藏在书包里,有时藏在五斗柜里。一次,我把笔盒藏在床上的被子里,母亲晒被子发现了我的秘密,把我的笔盒丢外面的柴垛上。我放学回家,不见笔盒,四处寻找不见,像掉了魂似的。晚上吃饭都无味,母亲见我如此,只好向我妥协,把笔盒还给我。

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看到蚕宝宝吐丝结茧了。蚕宝宝养到一定时间,就不再吃食了,一动不动静静躺在那里,等待着时机的到来。终于,蚕宝宝开始吐丝了,只见仰起头,扭动着身躯,左摇右晃把肚里的蚕丝吐露出来,继而结成一个椭圆形的蚕茧,蚕宝宝把自己藏在里面,筑巢而居。到了第二年开春,蚕茧破了,从里面爬出一只粉蛾,用劲最后的力气,在牛皮纸上细小的蚕卵,直至生命终结,完成了它的使命。

“蚕宝宝,起得早,吃了桑叶就睡觉,脱件衣服长大了;吐出丝,造了房,房子里边把身藏;打开窗,爬出房。”小时候就是哼唱着这首《蚕宝宝》的童谣采桑喂蚕的,那时我们的童年天真无邪,快乐无忧。长大以后,读了不少对蚕赞誉的文章,是有感同身受的,这也许就是儿时养蚕的意义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