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瓷小记
时间:2016-04-01 A+   A- 举报

为行文方便,先交待一下几个人物的“出处”:A来自镇江,B来自上海,C来自北京。

去年11月上旬,经不住A和B的再三动员,我同意随他们去景德镇。

途中,A和B联系上已到了景德镇的C。晚饭前,当C知我来自南通时,便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幸好著名画家王孟奇带着他的博士生及国家画院的几个进修生也在,而且与我语笑甚洽,C的眼神再次“关怀”我时方稍稍有了些暖意。经介绍得知:C在首都北京做工艺美术品生意,他认为字画好不好,就看上面盖的章多不多。这次王老一行的费用是由他及另外一位老板赞助的。据说C定制了300个瓷坯,准备请书画家们陆续写画,烧制后出售。他促销时称之为“私人定制”。

第二天上午9:00,C引领我们来到窑场,里面已经聚集了20多位来自各地的书画家和商人。A和B希望我也画上几件,但可怜的我此前只在上海画过一次茶壶,画瓷器则毫无经验。我故作镇静地东瞧瞧西看看,这时王孟奇老拿着一只小茶杯挤过人群让我细看—背景是浓密的阴霾,一枝白梅挺然怒放着,意境幽深。王老说:“民间艺人画的,比专业画家强多了。”我趁机向王老请教画瓷要略,王老说:“跟平时一样画就可以了。记住一点:现在所用的颜料烧制后颜色是不一样的。”

窑场共有五间画室。记住要略后的我推开了第一间画室的门,里面有一位年轻的女士正呆呆地对着一个已画好的瓷盘,似在犯愁。我笑问:“不影响你吧?”“不影响。我不知道怎样题款章法才好看。上次交作业,北京的老师嫌我字不好。”她答道。听了这话,我蓦然没心没肺的笑了起来,勇敢地说:“我来帮你。但我不会使用颜料。”

那位纯真可爱的女士便为我调了颜色,我挥笔题了款。

敲开第二间画室的门,王老的几个学员正在里面。因昨晚同桌共餐的关系,我可以静静地小立一会。他们在瓷坯上用铅笔画底稿,一遍又一遍……

东走西逛了半小时,A和B劝我一试身手。于是商借瓷坯于C,C说现在没有画家给你们画。A说杨能画。C又推说一个大瓶加工烧制要整千块呢玩笑不得。我在一旁有些不耐烦地说给你钱不就行了?

A和B仗着与C原本就熟,指着桌上两只高达八九十公分的瓶坯说:“这两个我们要了!”

跨进画室,从桌上捡起一支还算相宜的笔。对面一位正在瓶上画细密花纹的女画师为我粗调了一些颜料,我一把接过,说:“我自己来。”那时我对怎样画瓷心里已有数,颜色调得太匀,反不利于自己发挥。这么闹着,便有些人来围观。不知什么时候,C已站在我旁边,提醒说:“不打个草稿吗?”见我不应,又对B说:“让他乱弄?倒不如你自己写个名字上去还有些意思。”

“打什么草稿?我让你看看什么叫艺高人胆大!”我高声笑道。C哪里懂得,他身边那位就是王老说的那类民间艺人啊!

一只画毕。C请来的吴姓画家右手挥着相机,左手像学生要求发言一样高举且摇着,喊道:

“第二只我要和杨老师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