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扫墓祭祖,正是桃红柳绿、草长莺飞、春光明媚的季节。古往今来,以“清明”为题做诗者不胜其数。其中尤以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最为脍炙人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篇内涵丰富,节奏明快。既写出清明时节春雨霏霏的气候特点,又写出行人缅怀、祭祀先人的急切心情。千百年来,此诗广为传诵,经久不衰。历史上一些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对此诗巧妙地重新组合排列,改成三言、四言、五言和六言诗的不少。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四言诗: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遥指杏村。五言诗: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六言诗:清明时节雨紛,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村。
更有趣的是,有人对这首《清明》诗,未曾增删一字,只是重新加上标点断句,竟变成了一首美妙绝伦的小令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诗中自然景物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所处环境幽美。有人别出心裁,把诗句另作安排,遂成了一出名副其实的独幕剧。剧中时间、地点、人物、对话、动作、表情、提示,一应俱全。时间:清明时节;地点:路上;布景:雨(纷纷)。幕启: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