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8日,丙申猴年的第一天。
金猴送春,格外欢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沿街店铺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猴饰。活泼可爱的孩童戴上小猴帽,活脱脱一只古灵精怪的小猴子。
在十二生肖中,我最喜欢的要属猴了。我觉得它与我们人类关系最为密切,是聪明、机智、勇敢、活泼之兽,是智慧灵气的象征。在我们老家,常把那些机灵活泼的小伙儿唤作猴精,言语之下是丝毫没有贬义的。
因为大家都比较喜欢猴,所以小猴子这一形象也常被文人墨客拿来演绎故事、神话、传说或者直接搬上银幕。《小猴子下山》是我执教过的一篇课文,说的是一只下山的小猴子看见许多喜欢的东西,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忙碌奔波了一整天,只好饿着肚子,拖着疲惫的身子,空手而归的故事。学完课文,小朋友已完全进入了情境,他们对着图上的小猴说:“小猴,小猴,做事情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心,有始有终,否则将一事无成。”多聪明的孩子呀!看似浅显易懂的道理正是我们受用一生的智慧。
猴子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最具代表性的是当然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了。他腾云驾雾,降魔除妖,七十二变,无所不能。记得第一次看完动画片《大闹天宫》,我对孙悟空的金箍棒特别感兴趣。夏夜,父母亲在院子里乘凉,我取来火柴,偷偷躲在屋里,将火柴放在掌心搓了又搓,然后凑近嘴使劲吹气,一边还不停地说“变,变”。我想变出一阵凉风,一块西瓜,还想变出一根冰棍。结果闹腾了半天,腮帮子都吹酸了。父母亲发现了,指着我的脑袋笑我是个傻猴。
毛主席曾写过一句诗:“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我想这也是对《西游记》里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的评价吧。在现实里,古代文人墨客也曾写过猴子。比如汉代王延寿撰有《王孙赋》,唐柳宗元有《赠王孙》赋等都是写猴。
有一次上公开课,讲到有关动物的成语、谚语和歇后语。孩子们一下子说了好多,其中就有关于猴的。比如成语“朝三暮四”“沐猴而冠”“心猿意马”等;谚语如“杀鸡给猴看”“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等;歇后语“猴子爬树——拿手戏”“猴子看果园——越看越少”等。一个孩子还讲述了“朝三暮四”的来历:宋国有个喜爱猴子的老人,能够懂得它们的心意。他养了一群猴子,因为粮食比较少,想限制口粮,就故意对猴子们说:“给你们吃橡实,早晨三颗晚上四颗,够吗?”众猴子听了都很愤怒。他又改口说:“那就早晨四颗晚上三颗吧,够了吗?”众猴子都很高兴。故事讲完,我让孩子们评价一下这些猴,大部分孩子都说猴子们有点愚蠢,只有一个孩子说这个老人太狡猾。因有了这样的思维碰撞,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异常好。
前几天去四川峨眉山游玩,猴区自然要去的。导游一再提醒我们,峨眉山的猴子一点儿都不怕人,但一般不伤害人,只是有点山大王作风:要从此处过,留下买路钱。它们会成群结伙“拦路打劫”游客,甚至掏口袋、抢拎包,直至玩腻了,才把拎包抛向山谷或树梢,令人哭笑不得。所以,手上不要拎塑料袋,手也不要插到口袋里,不能做任何掏东西的动作。万一被猴子盯上了,千万不要慌张,不要大喊大叫。听了导游的话,原本对猴子很感兴趣的我竟然有点害怕了,但依然硬着头皮走进了猴区。“猴子,猴子!”正当大家兴奋地朝猴子看去时,一只猴子突然跳到了走在我前面的朋友头上。我们非常害怕,朋友却不慌张,她朝猴子摊了摊手心,意思是没吃的。猴子不理睬。僵持了一会儿,最后朋友买了一包猴食才把它打发走了。事后,朋友笑着说自己是猴运当头,好兆头。听了朋友的话,我不禁想,猴子是有灵性的动物,你和它亲近了,它自然也不会伤害于你。所以,之前的害怕是完全没必要的,应放宽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