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去猴来,又到岁末除夕夜。
儿时的除夕,没有现在那么丰富的娱乐生活,没有春晚,只是在吃过年夜饭后,望望窗外红灯笼,听听“砰啪”爆竹声,想象着第二天大年初一收压岁钱的欢乐,想象和小伙伴玩耍的疯狂,慢慢地睡去。60年代上初中时我学拉二胡。学拉的第一首二胡独奏曲就是《良宵》。此后我喜欢在除夕的晚上拉上一曲,如《良宵》、《紫竹调》、《金蛇狂舞》等。其中《良宵》是必拉的。这一刻,除了拉琴,我还喜欢卖弄一番,告诉家里人,这是近代音乐家刘天华先生在1928年除夕晚上和学生聚会时即兴写出的乐曲,还把自己对乐曲的感受解说给大家听。如这个乐段是描写除夕归客;这段在象征时光流逝;这段表示亲友团聚;这段是模仿爆竹声声……那时候我喜欢看父母笑眯眯的脸,喜欢看弟妹们饶有兴趣地听。我很得意,感受到我的琴声遇到了知音,感悟到一个家庭的和谐。到了后二、三年的除夕,我还会重复刘天华和《良宵》的故事,发现大家已没有上年的兴趣了,幼稚的小妹对我说:“听过了,哥,你在吹牛!”我黯然,但坚持把《良宵》拉完,仿佛是履行一个职责。
关于刘天华先生,凡是学音乐的,特别是学民族音乐的人都知道他。时代和历史给了他很高的评介,还有很多的桂冠,如:近现代二胡学派的奠基人,国乐一代音乐宗师,优秀的民族音乐家、教育家、作曲家、二胡演奏家等等,举不胜举。任何一个头衔都不过分。刘天华的《良宵》是他写的一首最优美的二胡独奏曲,列入当今二胡考级的曲目。乐曲优美如歌,轻松活泼,描述了他与友人共度良宵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向往美好未来、追求理想的心情。乐曲这是学拉二胡必学的。
前几年,我在一次春节活动中,欣赏了二胡齐奏《良宵》。那是由市少年宫王向阳老师辅导的一群二胡少年,足有十五、六把二胡,围成一个半弧形,尽管个儿矮小,稚气未脱,但他们认真投入,演技娴熟;倾注的神态,统一的弓法, 融汇一线的旋律, 听后温暖如春,如同感受天籁之音,据说好几个参演的孩子, 后来考入国内著名的音乐院校深造,成为知名的二胡演奏家。或许,他们曾在《良宵》中受到过启迪。
曾记《良宵》时,一晃几十载。当年的孩子都已长大成人,各奔东西。前几天,接到远在外地的小妹的语音微信:“哥,又到除夕了,你好吗?小时候过年时你为我们兄弟姐妹拉《良宵》,讲《良宵》,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记得你为我们讲《良宵》故事时我说你吹牛吗?那时我多幼稚!今天当我重新感受《良宵》时,发现当年你拉得那么动人,讲得那么形象、真切。让我难以忘怀!我没有你那么多的音乐细胞,但我受你的感染,培养你外甥女弹钢琴,已经考了十级。为了留住童年的记忆,我让她加试了一曲《良宵》,你听,这就是她弹的,好听吗?哥,父母都不在了,我们也都步入老年了,你和嫂子要保重……”微信那边,叮叮咚咚的钢琴声,演奏着我熟悉的旋律。太平盛世,国强民富,才能真正地度《良宵》。都说琴声如诉,可近,可远,可悲,可喜。听着听着,我泪如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