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寒潮来袭
时间:2016-01-29 A+   A- 举报

天终于暖和起来了,可是,多么难忘前几天席卷全国的霸王级的寒潮来袭啊!

那几天朋友圈刷得最多的就是“冷”。我们这里最高温度不过2~3℃,最低温度-11℃、-12℃,有些地方温度更低,刷新历史记录!-10℃的低温对东北人可以说是家常便饭,然而对于其他地方来说,无疑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即便北京,平均一年中只有不到十天会出现-10℃的情况。故不断有朋友惊呼:这还是正常的气温吗?!

应该说,这是记忆中最寒冷的一个冬天。

记得那个晨起,玻璃门窗皆被厚厚的冰棱花覆盖。阳台上昨日蒸熟切块晾晒的红薯片纠结在一起,掰都掰不开。

八点出门,脸被风削得生疼,街道行人稀少。不知谁家的水管爆了,长长的冰棱从五楼一直垂下。街面上附着厚厚的一层冰,面积很大,让人行走时不得不小心翼翼。

早餐摊点近一半都停了业,只零星的几家在坚守,然食客寥寥。平日早餐常来的水煎饼店,案上面盆里的粉芡几经冻实,老板娘报怨着说发好的面揪出来就变硬坨了,简直做不成。舀蒜水的勺子凝在碗中,酱油、醋根本无法从壶嘴中倒出。

北风寒,天却晴得出奇。家门口不远的广场上三两个老太太不惧寒冷,在音乐的伴奏下悠闲地打着太极拳,衣袂飘飘与悠扬的笛声构成寒冷的早晨最美的风景。

谚语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冻死狗”,时逢“四九”,正值一年中最冷的日子。那个清晨,天空有一层薄雾,在凌乱料峭的枝桠衬托下,好像一幅水墨画,淡雅素净。雾气中的阳光,从缝隙间穿过,给冬日注入了一丝温暖的气息。狗狗在阳光能晒到的旮旯,浑身颤抖,蔫蔫地不发一点声音。

寒潮来袭的几天虽然很“冷”,但是空气澄明纯净,质量非常好。山脉巍峨矗立,大地呈现出一派自由辽阔。行走中,时光于眸,岁月于心。唯冬时的模样,无论远与近,万物都透着本真,刻着年轮,流转在每一个故事里,雕刻着心头的烟火。天空蔚蓝如洗,既便夜间,月明星稀,似乎依然可以看到白云朵朵,漫游着飘来飘去。

有歌谣唱道:该冷不冷,五谷不等,该热不热,五谷不结。春有春的扮相,夏有夏的模样。季节变换,冷热本应有很明显的标志。清楚记得十年前因为暖冬的缘故,树上的虫卵没有冻死,而后在春天泛滥成灾的情形。一到春天,只几天功夫,果树的叶子便被害虫洗劫一空,进而扩展到庄稼地里。迫于形势,附近的学校曾组织全体学生到乡间捉虫,村里甚至以一毛钱一斤收购,然后挖三尺深的土坑,将几寸长的害虫掩埋。

从那时起,我便喜欢上萧杀的寒冬以及它骨子里的一些凛冽。

前几天恰逢小城停电三天,除了寒冷,更是没有了网络,人们一下子变得惶惶然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我和老公感冒多日不见好转,瑟瑟中咳嗽声此起彼落。

对于冬天,从生理角度看,人们还是胆寒的。记得小时候的冬天比现在要寒冷许多,一场大雪可以封半个门。那时手常常会长冻疮,脚后跟也会裂开长长的口子,痛得人不住地吸冷气。

这次寒潮来得非常猛烈,不但范围广,而且程度大,让多地刷新了气象记录。而与之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的问题。下雪的地方,交通受阻,事故频发;未下雪的,气温骤降,空气干燥,疾病盛行。

我有时觉得豁然开朗,有时又是那样忧心仲仲。

年近了,春运来了,远方的游子背起沉重的行囊,不顾一切朝家的方向奔去。他们一个个冒着严寒,穿过山川、河流、村庄,心里只有一种执念,回家过家。故乡,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圣地,不分年龄,不分贵贱,不分种族,一年一次的回归与亲近,用行动诠释那份最真的眷恋。

冬将尽,我身处的这座小城,毫无雪意。它用诡秘的、不怀好意的温度,嘲笑我对雪的一往深情。既如此,我也只能安心地栖于城市一角,看着每天的日起日落,听着夜色叩门的声音。闲时,我会寄情于音乐和书籍;忙时,也会偷闲发愣,构思一些不入诗行的长短句子,并将它付注于文字。待到飘雪之夜,你把寒冷关在门外时,还可以听见雪花落地的声音,那种空旷与辽远,极像指尖拂过琴弦的悦耳之声。

毕竟,有雪的冬天,会让人觉得快乐一些。踏着厚厚的雪,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好像一切烦恼都踩在了脚下。所谓“瑞雪兆丰年”,雪下得越大,第二年的收成就越好。

冷空气固然难熬,但为了这难得一见的雪,让难熬变成了一种期盼。雪迟迟不来,这种感觉,就像在大风里,等待着姗姗来迟的恋人,期待与失落交杂的情绪。

或许,这才是下雪天的魅力,在她要来临之前,给你各种奇怪的猜想。

今天中午,阳光格外温暖,街上的车辆与行人比寒潮来袭时多了好多。市井中走过的男女,身上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为生计努力地奔波着!

光阴渐深,岁月清寒,再有几天,就要“立春”了。我愿意在一个落雪之夜,安静地、围一炉红泥小火,泡一壶清茶,等一位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