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届五十,回首前尘,所成无几,憾事却多。试举几例:
一憾青少年时代未能效法悬梁刺股,于古代经典多所记忆,如今补救,事倍功半;
二憾于物理所知甚少,不能格物致知;
三憾为人师表数年,自己混沌未开,不能给孩子们以很好的指引,未能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好的助力;
四憾眼睁睁看着社会上的种种缺漏及需要帮助的人们,自己却无能为力,无所作为,多次在犹豫不决间,坐失良机;
五憾父母年迈,前几年竟没有陪他们到处走走,饱览河山之壮美;
……
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如今自己已届知天命之年,方始彻彻底底地明白:所谓天,其实就是自己。眼前种种,将来种种,均是自己往昔种下的“因”所结的“果”。人生既然不能重新来过,那么就把缺憾转化为走向未来的信心和动力吧!如若过多地纠缠、沉溺于过去而不能自拔,那么只会给自己留下更多的遗憾。正如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所吟:“一个单独的诗人,不必去唱一支旧歌。花儿萎谢,但是戴花的人不必永远悲伤。”传为枚乘、曹植等人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中有句曰:“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又曰:“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又曰:“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对于我辈而言,尽管内心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但铁定已无缘策高足、据要津,我们最紧要的是做好自己,同时努力地去惠及他人。没有谁能与草木同枯,但有的人却能不与草木同腐同朽。因此,以什么样的情怀和姿态走完另一半人生,大可讲究。
元旦那天,暖阳高照,仿佛春回大地气象。我回到父母身边,信步田埂,小河水澄澈见底,一群群小小的快乐的游鱼清晰可见,几株枯瘦的芦苇仍保持着青春期的风姿,只不过大部分颜色已转为枯白,只在梢头有几叶尚存干冷固执的青色。静默的田野黝黑而蓬松,荠菜、苜蓿、布衲头、娥嫩嫩、小蒜们,东一簇西一丛的,安静而又恣意地生长着。蒲公英伏在埂面或埂侧,叶子有青绿色铁锈色和紫黄色,仿佛油画家零乱的调色盘,它们高举着的小黄花,明艳可爱极了,仿佛满脸稚气的娃娃。天地有好生之德,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的心里蓦然感到一阵甜柔的颤动,笑意便写在脸上了。
人到五十,假如心态能如这田野,慈祥、宽厚而又宁静;生活的姿态假如能这芦苇,倔强而不轻言放弃,那么可以展望的必将是烂漫的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