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极处是本然
时间:2015-12-01 A+   A- 举报

龚亚琴老太太年轻时一定是出众的美人。在晁汀村老年关爱中心见到她时,这位生于1912年农历11月26日、虚龄104岁的老人面容清秀、五官端正、笑起来慈祥好看——这么说吧,李冰冰要活到这年龄,差不多就这样子。口齿清晰,应答自如,眼神活泛,不见丝毫老态。尤其让人感叹的是,老人一头茂盛的齐脖长发中,只有几根并不算白的白发,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

1912年发生了许多非常有趣的事情,这一年。国内孙中山和袁世凯先后在南京和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国际上降落伞被首次使用,泰坦尼克号撞到冰山上。这一年出生的名人有音乐家聂耳、书画家启功、新闻政治家邓拓、诗人何其芳。

龚亚琴不是名人,她只是个普通农妇,但这普通农妇身上,有着不普通的传奇。

龚亚琴从小习得一手好女红,十七八岁经亲戚介绍到上海裁缝铺里替人做衣服。那时做衣服全靠手工。龚亚琴手巧眼更巧,用眼睛瞄一瞄人家的身材,就大致算出需要多少布料,什么款式最合体,于是,师傅让她学裁剪。别人学一年半载不得要领,她两个月不到就把师傅的手艺学到手。她成了裁缝铺里的头牌,她接的活儿,不是结婚礼服,就是达官贵人出入重要场合的正装。

到出嫁年龄,父母把她从上海接回启东来。先后嫁了三家,都因不能生育而被休回娘家。这是她一生中最艰难的岁月,吃了数不清的苦,受了罗列不完的气。快三十岁的时候,人家为她介绍了一门婚事。对方的老婆病死多年,有四个孩子,大的三个是儿子,小的一个女儿。拖累够大的。年轻的龚亚琴很犹豫,她犹豫的不是对方贫穷,而是四个孩子能不能接纳她,自古后娘难当。就在她犹豫不决的时候,四个孩子中小的两个不时来给她送他们自己种的瓜菜,到了家里来见啥做啥。她感觉孩子是接纳她的。于是,龚亚琴走进了江家的门。

江家的家风淳朴,龚亚琴没进门时,父子之间、兄妹之间就很团结和睦,有说有笑。龚亚琴来之后,家里的氛围更加舒心。四个孩子亲切地叫她“姆妈”。孩子们这么待她,她待孩子们更好了。别人问她为什么,她说谁叫她不能生养呢。其实这不是关键,关键是龚亚琴谦和仁义,对孩子多鼓励少批评。有时候江家老头子责罚孩子,她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替孩子解围,把四个孩子当自己亲生孩子那样呵着护着。

龚亚琴很会处事,又肯帮人,跟周围的邻居处得很好,邻居都夸这个江家媳妇儿。整个村子,就数她人缘最好。

艰难的日子经常让一家人捉襟见肘、食不果腹。龚亚琴能干,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回来织布做衣服。别家的孩子身上衣服全是破洞,江家的孩子个个穿得干净得体。龚亚琴把下多余的布料托人捎带到上海,请从前的小姊妹帮她卖掉,换回裹腹的粮食。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大饥饿时代,龚亚琴因人缘好,食堂师傅对她格外关照,只要她去打饭,纵使是稀粥,也要舀粥桶靠桶底粘稠的。到食堂散伙,她又跟江家丈夫到地里挖野菜、下河摸鱼虾,为了孩子,为了江家,她什么都能跟丈夫一块去干。紧紧巴巴的日子,就在她的勤劳中度过去了。

在江家,吃再多的苦,龚亚琴没有叫一声苦,受多少累她没有说一声累。她说:“因为我在江家从来没有受过气。不管是丈夫的还是孩子的。我爱这些孩子,他们让我感觉到自己是个母亲,是个真正的亲娘!”龚亚琴与丈夫一起吃苦受累,风雨同舟,先后为几个孩子砌了房子,该娶的娶,该嫁的嫁。等孙子孙女出生了,又替孩子们带孙子孙女。她跟丈夫住的两间尖顶平房,成了孙子辈儿的托儿所和幼儿园。

改革开放以后,日子渐渐好过起来,龚亚琴夫妻两口都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老一辈的人若不说,谁也不知道龚亚琴跟江家的儿孙毫无血缘关系。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做起生意,小女儿和小女婿成了地方上有名的建筑老板。几个孩子都很孝顺,有空就回来看看,送孝敬老人的东西,送钱,给老人做几顿饭,把屋里屋外收拾好才走。

可惜好日子没过几年,八十年代,江家老头子一病不起去世了。江家的儿孙一如既往尊重龚老太太。周末或放假回来探望,在上海工作的两个孙女还带她到上海住,参观外滩,登东方明珠电视塔。她对人常说,她这些儿孙和重孙不是亲生胜似亲生。

龚亚琴老人一生勤劳,虽然有儿孙奉养,但总是闲不住,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99岁还在田里侍弄庄稼。101岁那年一天,她见屋檐下结了蜘蛛网,便垫上小凳子去扫蜘蛛网,不留神从凳子上摔下来,摔坏了髋骨,从此不能自由走动。年纪大了,不能做手术,那部位又不好上绷带,没有合适的医疗手段,只待慢慢愈合。孙子孙女从外地赶回来看她,一个孙子为她买了一部残疾人用的三轮车。她的大儿子和老三、老三媳妇已经过世,一帮年轻人都在外地工作,孙子孙女商量之后,凑钱把龚亚琴老人送进老年关爱中心。

我去采访的时候,龚亚琴老人耳朵不太好使,得凑到她耳朵跟前大声说话。据保育员说,龚亚琴老人的儿孙是整个关爱中心探视得最勤的。儿孙买给她的东西她从不独享,总拿出来分给同在关爱中心的老人。大家都夸她人好,都说她好福气。龚亚琴老人说:“以心换心,好人好报。”老人作息很有规律,天黑睡觉,天亮起床。喜欢打启海地区一种叫“老韭菜”的扑克牌。玩耍也不放纵过度,适可而止,感觉累了,就把抓到手的牌送给围观的人打,自己回屋休息。

采访过程中老人反复强调,感谢如今政策好,让她的儿孙都富裕了。要是在几十年前,纵使是亲生的,他们自己都吃不饱,哪还顾得上她。

李新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