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伉俪的恩爱人生
时间:2015-11-27 A+   A- 举报

在王鲍镇长安村有一对百岁夫妻,丈夫叫季振山、妻子叫陆秀英。两人的婚姻历经两个世纪,执手七十七载,清贫岁月里留下了他们相濡以沫的足迹;柴米油盐的平淡、风雨同舟的相伴,见证了他们的恩爱真情。

二老同生于1914年,虽然相差不足一月,但由于季振山的生日是腊月二十,陆秀英则是正月十二,按启海沙地风俗季振山比陆秀英大一岁。像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人一样,结婚前他们甚至没见过对方。1937年3月15日,农历二月初三,两个年轻人通过媒人牵线成了亲。那年季振山虚岁廿五。陆秀英的娘家在海门麒麟镇,请轿子嫌远不方便,季振山花7块洋钿到三阳镇雇了辆汽车接新娘。这在当时可是了不得的风光。“结婚当天,我一瞧,这小娘模样赞来咯。”似水流年,结婚时的温馨场景,季振山记忆犹新。

婚后,日子十分清苦,两人还得共同面对战乱和天灾人祸的恐慌和无奈。季振山老人清楚地记得,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顽肆虐,强盗横行。“棉花卖掉不消三天,一张纸头就压你家桥门头,限时限日将钱送到某处。”他们曾在十三天内被抢三次,连玉米粞都被抢光,他还被强盗吊在梁上威吓勒索。收获季节,夫妻俩只得一到晚上就领着孩子躲进庄稼地的窝棚。老人说,好得共产党来了,一家才过上了安稳日子。

老夫妻俩一生养育了三双儿女,最小的儿子也已年届六十。在男耕女织的农家生活中,季振山没日没夜地在田里劳作,陆秀英忙完了家务也赶到田里帮丈夫一把,夫妻俩除了种地还养些猪羊鸡鸭贴补家用。77岁的长子季永才的少年记忆里,清晰地保存着母亲晚上就着洋油盏纺纱织布做针线的画面。兄弟姐妹脚上的鞋、身上的衣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出来的。从娘家带来的小针线藤匾,陆秀英一直用到99岁高龄才放下,细密的藤条上沉淀着岁月深褐色的色泽。

一世,很多苦难已渐渐淡漠,只有痴呆的二儿子季永兴是老两口心头永远的痛。26岁那年,为救一个落水的拖拉机司机,季永兴落下了病根。看着原本聪慧的儿子变得神志不清,季振山和陆秀英心如刀割。但老两口没有怨天尤人,他们骄傲地认为儿子是做好事才生的病,要兄弟姐妹善待他,两人也一直把永新当作“老小孩”照料,直到双双走近百岁高龄。

岁月平淡爱意浓,面对生活的酸甜苦辣,季振山和陆秀英互谅互让,感情日久弥坚。陆秀英脾气性格比较急躁,年长一岁的季振山便处处谦让,共同生活的日子里二人没有红过一次脸。而陆秀英包揽了家里的内务,逢烧祭年、过生日请客几张桌子的菜都是她一个人掌勺,只要季振山坐在灶口烧火她便心满意足。2012年10月,99岁高龄的陆秀英患脑萎缩,出院后体质不如从前,经常卧床;而闲不住的季振山爱在场心转悠,晒晒日头,拔拔草喂喂羊。陆秀英常高声唤季振山,直到老伴坐到床头才能安静下来。季振山没怪老伴的坏脾气,反倒念叨起她的好:“她烧饭好吃,我吃了一世的现成饭。”

和季振山一样,陆秀英也是个淳朴善良、知足感恩的人。村委会和镇政府都比较关心他家,二儿子享受民政重残救助,二老也拿到了每人每月300元的尊老金。在我们的交流过程中,面色红润的她话不太多,说得最多的就是“谢谢共产党”。闻讯赶来的乡亲们也都夸二老心地好。虽然自己不富裕,二老对邻居家的孩子都十分宝贝,立夏日子煮好鸡蛋鸭蛋还要送到人家屋里。

儿孙们说,二老节俭了一辈子,烟酒不沾,粗茶淡饭当家。最常吃的就是掺着麦粞、玉米粞、番芋的米粥,佐餐的菜多是自家腌制的咸瓜盐齑,不知不觉就过了百岁。而两位老人传给后辈最大的财富就是善良和恩爱。在老人的影响下,兄弟姐妹团结互助,孙子孙女孝顺长辈。如今,季家已经是五代同堂,仅直系子孙就有30人。和谐,是两位老人百岁人生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