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出身干部家庭。人贤惠、厚道、勤快,没有娇气。这不是自我夸耀,有例为证。
“文革”年代,她去过军垦农场。种田、养鸡、教书、吃草粮、睡地铺,月收入15元……许多知青白天干活,夜里流泪,挖空心思逃离返城。她却说:既来之则安之。
1972年初春,一场大火吞没了全连100多位知青、老场工的家产。她闻此消息,便把自己省吃俭用后添置的几套“宝贝”衣衫无偿地捐献了出来,亲自送到了受灾知青的手中。团首长知道这个消息后大为感动,在全团召开的广播大会上通报表彰了她。妻子的名字由此而闻名全团。
1973年冬,我俩喜结良缘。婚后多年与我父母兄妹同屋共餐。我家屋小人多,吃顿饭常常一桌余二。由于弟妹年幼、家务繁杂、父母又要上班,于是琐事杂活全由我妻子包揽。她常对我说:你父母亲是崇明人,在启东举目无亲,养育你们兄妹8个不容易。咱俩是家中的长子大嫂,要多为父母弟妹着想。于是从妻子参加工作的第二个月起,就把我俩每月挣的50多元工资(除留用一点零花钱以外),全部交给我父母亲补贴家用。妻子说,这叫“并堆大”,为父母亲“挑担”。妻子的这一举动,也使弟妹、邻里都为之感叹。如今,我老母亲已90高龄,仍念念不忘40年前的这些旧情。逢人便夸:我大儿媳人好、心善,胜过我5个亲生女儿。我妻子却说:是我的公公婆婆待我好,胜过我的亲生父母。
我可算是大器晚成。1968年中专毕业。因“文革”之故“面向农村”。1976年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进了集体工厂。凭自己的一技之长当了一名干部。39岁单位推荐参加自学函授大专班学习。那时大女儿10岁,小女儿8岁,妻子除了上班、照顾两个孩子生活、学习以外,繁重的家务全部落在了她的肩上。妻子对我说:你只管一心一意念书,家中所有轻重杂活全由我一个人承包。夏天,我在灯下苦读,她给我拍扇驱蚊;冬天,我在床头背诵,她又设法给我取暖保温。皇天不负苦心人,1988年秋,我终于学完了大专全部课程,领回了大专文凭。手捧毕业证书,我感到分外的沉重,因为这里面浸透了妻子多少辛苦、多少爱意和多少深情。
光阴如箭,日月如梭。如今我们老俩也都将步入古稀之年。两鬓染霜,老眼昏花,真是人生易老岁月不老。但每当回想起过去曾经度过的那些岁月,心情总难以平复,总想拿起笔来写写妻子的好,说说老婆的情和爱,也越来越感到今生娶上这样的“贤内助”,是我一生最大的福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