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地建设
时间:2015-09-01 A+   A- 举报

从1944年9月起,东南地区开始对乡政权彻底的改造,废除保甲制,建立新乡制,实行民主政治。为建设新民主主义政权,各区进行新乡制的试点工作。首先在海东区民本乡、海中区占先乡、吕西区吕复乡、富余区新河乡进行乡选,废保甲,设村组,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1944年冬逐步推开,各区组织乡选工作队,发动群众,划分村组,建立选民小组,选举代表。村长由选民直接选举,然后全乡召开代表会议采用豆选方法,选举正副乡长及乡政委员,成立乡政委员会。至1945年7月,全县7个区113个乡中,民主选举的29个乡,人事调整的84个乡,建立乡政委员会55个,从根本上废除保甲制度。这是海启人民第一次行使民主权利,选出自己的乡政权。

县委在取得反“清乡”斗争胜利的形势下,对基层党组织和群众团体也重视做好整顿、巩固、提高的工作。在反“清乡”斗争中,干部、党员坚持原地斗争,大多数参加民兵,掌握武装,实行党员军事化。至1943年12月底,全县有40个支部得到改造,在此基础上,积极慎重地大量吸收和发展在斗争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入党。党员由反“清乡”前的770名发展到1945年6月的2768名。总支、支部发展到82个。在斗争中涌现出一批能带领群众坚持斗争的优秀党员。陈清、蒋拔、李若松等就是这些优秀党员的代表,受到苏中四地委,苏中军区领导机关的表扬。

在取得反据点斗争胜利之后,各区委普遍联系实际,学习整风文件,整顿思想作风。1944年12月,地委召开区委书记参加的扩大会议,以整风精神,总结反“清乡”斗争的经验教训,作出一面坚持斗争,一面准备反攻的部署。1945春节以后,各乡支部通过总结,普遍进行一次马列主义的思想教育,进一步整顿支部,并吸收一批积极分子入党。

1944年夏、秋季攻势以后,群众团体也有很大的发展。农抗会积极活动起来,中心区开展查减工作,边区开展“二五减租”斗争。截至1944年底,农抗会组织大发展,有92个乡建立农抗会。工抗会也有较大发展,全县18个乡建立工抗会。经过1944年秋收、1945年夏季“二五减租”和查减倒租运动,广大群众进一步被动员和组织起来,掀起参军和生产运动的热潮。妇抗会在斗争中亦有很大的发展。反“清乡”后,妇抗会通过织公布、做军鞋的生产活动,把妇女组织起来,到1945年8月,44个乡建有妇抗会组织,并涌现一大批妇女积极分子。许多革命的老妈妈在斗争中,掩护干部、战士,照料伤员,拥军支前,为革命作出贡献。

反“清乡”斗争开始以后,在日伪严密经济封锁的情况下,我东南根据地主要依靠广大群众的支持,征粮征税,保障供给,渡过难关。当时部队经济极度困难,完全靠人民来支持。反“清乡”斗争中,征粮工作从未中断,部队开到哪里,就到哪里领取粮草。秋季攻势以后,为扩大财源,准备反攻,各地组织护税缉私小组,配备乡村义务收税员,加强税收力量。税务干部由武工队、民兵配合,挺进沿江、沿海港口和交通要道口征税,还深入到敌据点内开展税收工作。许多商人自动报税、缴税。东南的大宗税源是渔税、盐税。据测,当时一季黄花鱼税可以解决一个师一年的给养。同时,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各地普遍组织民兵伴工组,实行劳武结合,互助开荒;还组织民兵群众帮助烈军属代耕、代种;组织妇女纺纱织布、缝军衣、做军鞋,支援部队,增加收入,为准备反攻提供财力、物力保证。东南军民响应苏中生产建设大会的号召,开展排挤伪币的斗争。东南县委组织和发动群众自觉开展保粮运动,粉碎敌伪在春季发放30亿元无号码伪币用来掠夺粮棉的阴谋,胜利地保卫根据地的生产建设成果。

在反“清乡”斗争中,根据地的文教事业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东南中小学师生坚持反“清乡”游击教育,他们创造适合反“清乡”的各种游击教学的方式方法:或分散流动教学;或集中教学,分组辅导;或流动半日二部、分组教学,坚持抗日民主教育。1944年夏据点斗争以后,文教事业得到恢复与发展。中心区各乡设立乡校,加强在本乡范围内教育工作的统一领导,贯彻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由游击教育逐步转变为以集中上课为主的正常教育。新收复区的学校,也陆续复课。广大教师除了坚持学校教育外,还举办群众业余夜校。各地组织教师、社会知识青年,成立文娱工作队,协助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娱活动,编排小节目,巡回演出,农村文娱生活搞得非常话跃。

反“清乡”斗争前,县委创办《东南报》。原《江海报》编辑马力担任主编。此后又办了《东南画报》。在极端艰苦的斗争环境中,《东南报》社的同志克服重重困难,一面打游击,一面坚持办报纸。《东南报》曾铅印过一期,后因环境紧张,改为油印。日军投降后,《东南报》改刊为《海启大众》。此外,这一时期还有启西区李若松主编的《自卫报》,吕四区江行主编、鲍志椿题书的《觉醒》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