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鬼子夺枪记
时间:2015-08-21 A+   A- 举报


“这一仗打得漂亮,前后只用了半个钟头左右,我们就缴获了日本鬼子的一挺‘九六式’轻机枪。”


2015年7月7日下午,参加过抗战的老战士、89岁高龄的秦锦昌回忆起70多年前的那场战斗,在我面前显露出一脸的兴奋。


7月7日,北京永定河畔的卢沟桥,打响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第一枪。因为这一天有特别的纪念意义,秦锦昌听说了我的来意,十分高兴。他虽然身上负有多处战伤,但脑子十分好用,讲起记忆深处的那些抗日的战斗故事,好像就发生在昨天一样。


1944年5月,新四军苏中四分区在对日寇发动夏季攻势前,陶勇司令员向全区发出了开展向日寇缴“一打”(12挺)“九六式”机枪运动的号召。海东分区游击队入伍还不到三个月的新战士秦锦昌,听说要从鬼子手里缴最新式的“九六式”机枪,感到既新鲜,又心动。这一款轻机枪,为日本纪元二五九六年(公元1936年)研制的新式轻机枪,既轻便,可上刺刀,进行白刃战,又有夜间瞄准器,射击精度高,且利于夜间作战。如果我军拥有了这款新式机枪,和小鬼子打起仗来,就如虎添翼了。


7月10日晚,海东区队在南阳镇启兴路口纽竹桥东一农户家集中,东南警卫团政治处主任兼海东区区长、区游击队队长沈坚持,根据已掌握的情报,布置第二天的战斗任务。驻公益村东边建文所据点的日伪军,将于明天出动,前往元祥村陆玉昆小学,准备在那里拆校舍建据点。建文所据点的鬼子配有“九六式”机枪,一旦他们出动,一定会带“九六式”机枪。沈坚持在对黄才林排长布置战斗任务时说:“机会来了,就看你们的了!”


黄才林排长不无幽默地说:“小鬼子给我俚送新式武器来,我俚也不能怠慢了他们啊,照收不误,不打收条!”


7月11日,东方还没露出鱼肚白,黄才林将三班留下来保护区政府,率一班、二班20名战士从纽竹桥出发,前往元祥村。这些年轻的战士虽然没有正规的新四军着装,身穿芦菲花衫裤,但个个精神抖擞,全副武装,每人肩扛中正式步枪,腰挂4颗手榴弹,还背着夜间宿营的行囊,一班还配有一挺意式轻机枪。6华里的行程,他们只用了一顿饭工夫,就到达了预定地点——南阳镇元祥村陈松堂宅。


刚过黄梅雨季7月初头,天一旦放晴,启东的天气尤其闷热。吃完中饭,黄才林安排战士们轮流在陈松堂的宅沟里洗澡。二班战士刚下水,汇垦乡民兵大队长陈惠群便急匆匆前来报告:“鬼子和伪军已经从建文所据点经川流港朝阳镇过来了。”陈惠群一位叔叔是建文所那边的伪乡长,暗地里为共产党做事。


“一共来了多少人?”黄才林急切地问。


“6个鬼子,20来个伪军。”陈惠群说。


“好啊,终于找上门来了!”黄才林命令正在宅沟里洗澡的战士立即上岸,准备战斗。


鬼子和伪军的人数看上去比我们多,但那些伪军不经打,没有战斗力。用秦锦昌的话说,这些伪军就是一帮子“豆腐兵”,有的甚至一听到枪声就吓得尿裤子。但是,我们也不能轻敌。毕竟他们装备精良,尤其是鬼子手里有“九六式”机枪。


入伍近十年的黄才林,虽然年轻,不过二十六七岁,也不是身经百战,但他作战经验丰富,遇事沉着冷静。他经过一番思索,果断地作出决定:“鬼子他们从北边过来,陆玉昆学校北边的那个坟地是必经之路。那片坟地距陆玉昆学校不过300米。我们今天就把它当作埋葬鬼子的战场。王建新带领一班从北边张柏康宅迂回过来,二班由黄建新班长带领,于陆玉昆学校东泯沟沿玉米地隐蔽过去,一班、二班南北夹击,给鬼子来个一锅端。我随一班行动。今上午,我去那片坟地看过,旁边有一片高大的柏树,便于我们隐蔽,等敌人靠近了再打!今天这一仗,我们只要把鬼子的‘九六式’机枪夺下来,就很漂亮了!”


建文所据点距陆玉昆学校大约10华里路程,那些鬼子和伪军,吃完中饭,走走歇歇,没精打采的,于下午三点半左右才到达元祥村——黄才林设下的包围圈。


二班长黄建新发现走在前头的鬼子已进入了手榴弹有效投掷位置,果断下令:“投弹!”


十个战士每人一颗手榴弹,一齐投进鬼子中间。这种具有较强杀伤力的手榴弹投掷方式,秦锦昌称之为“排榴弹”。随着“排榴弹”的轰隆隆爆炸声,鬼子、伪军被炸得血肉横飞,鬼哭狼叫,鬼子中的九六式机枪手,被炸趴下了,倒在血泊中。肩上的“九六式”机枪被甩得老远。有一鬼子在慌乱中向我方打出了一串子弹,黄建新班长右手臂挂彩,但他仍不顾一切地扑向“九六式”机枪,将它紧紧抓在手里。


黄才林带领一班从北边冲过来,高喊:“同志们冲啊!”


黄才林接着又用日语喊话:“湾吗他哈爹吗丝噜(汉语:缴枪不杀)!”


鬼子们见此情景,不顾一切地拖着身负重伤的“九六式”机枪手仓惶逃命。而那些吓破了胆的伪军,已早早钻进旁边的玉米地里,逃之夭夭了。


这是秦锦昌入伍后第三次上战场,也是参战三次打得最漂亮的一仗。黄建新班长是元祥村同乡,也是他的革命引路人。这一次战斗,黄班长不顾右上臂负伤,勇夺鬼子的“九六式”机枪,秦锦昌更加佩服黄班长了。


这次黄建新缴获的,也是东南地区缴获的日本鬼子第一挺“九六式”机枪,因此,黄建新及其海东区队受到了新四军苏中四分区陶勇司令员的嘉奖。


1945年,秦锦昌脱下了芦菲花衫裤装束,穿上了银灰色的新四军服装,正式编入新四军苏中四分区东南警卫团,后来又随部队北上苏北,南下江南,参加了无数次战斗。


“我上战场从来就没有怕过死。怕死的怎么能上战场!怕死,鬼子的子弹就不打你了?”采访中,秦锦昌老人笑着对我说,“我身上负有三处伤,但我是幸运的。如今与我一起参加抗日的战友已经不多了。启东烈士陵园有我老排长黄才林的名字!”


1944年7月11日,秦锦昌参加的对日作战这一仗,其实,最终实现了“一石三鸟”的战果,不仅我军首缴鬼子“九六式”机枪,使小鬼子战斗力受损,而且,日寇在陆玉昆学校建据点的计划最终也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