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抗战人物传(上)
时间:2015-08-14 A+   A- 举报

嵇维

 

嵇维灿(1908~1938),又名纪维才,江苏建湖人。1924年,他参加上海工人补习学校学习,受到很大的教育与启发。1925年初,他进入日商内外棉七厂当工人,在工人运动组织者的领导下,他与顾正红等一起,多次组织本厂工人进行规模较大的罢工斗争。5月30日,上海爆发声势浩大的“五卅”运动,嵇维灿和其他工人运动领导人一起组织工人斗争,被推选为内外棉五厂等22家工厂的工人代表。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嵇维灿不畏艰险,继续组织工人坚持斗争。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嵇维灿不仅参与组织数十家日商工厂工人联合罢工斗争,还参加上海人民抗日义勇军,配合十九路军到前线作战。1937年,嵇维灿到国民党江苏省第四区保安司令部特务总队工作;后又到国民党启东县抗日后援委员会侦查队工作,主要从事查汉奸、查日货,进行抗日活动。

1938年3月27日,日军首次侵犯汇龙镇。当晚成立启东抗日义勇军,嵇维灿被推任为参谋长。4月5日,日军再犯汇龙镇,启东抗日义勇军联合税警队、汇龙地区常备队等部队袭击日军,嵇维灿参与指挥战斗。4月15日,嵇维灿率领启东抗日义勇军两个中队,与瞿犊部队联合在久隆镇袭击从汇龙镇回海门的日军。瞿部设伏于镇东马路两侧,启东抗日义勇军布防于镇西南马路两侧。战斗开始后,三路日军同时进攻义勇军。嵇维灿指挥战士与日军展开殊死的战斗。终因部队三面受敌,弹药不足,抵不住日军的疯狂进攻,他和其他十几名指战员光荣牺牲。

 

 

瞿犊(1913~1939),出生于崇明园乐港一个地主家庭。1934年大学毕业后在上海接办民华中学,后又创办振德中学。期间结识共产党员沈鼎法。在沈的影响、帮助下,坚持进步育教。1937年,瞿犊投笔从戎,组织游击队,打击日本侵略者。

1938年3月下旬,日军相继侵犯海门、启东,瞿犊便着手组建抗日游击队。不几天,一支10多人的小队伍成立,凑起10支长短枪和一些子弹,取名两乡巡逻队,瞿犊任队长。4月9日下午4点,两艘日军运输船经过石陀港,瞿犊选择河边的一个大坟树园作为伏击点伏击日军。日军丢下两艘运输船后扑河逃走,瞿犊指挥战士迅速地将弹药、自行车、糖果、饼干等战利品运回。之后,瞿犊把缴获的子弹送到启东抗日义勇军指挥部,与义勇军负责人顾南洲商议,将两支部队联合起来,共同抗日。4月16日,汇龙镇的日军经久隆镇撤回海门,瞿犊把全队人员分成一个短枪组、一个长枪组,埋伏在久隆镇东市梢小横河两侧,夹击敌人,后因寡不敌众撤退。

瞿犊率部两次抗击日军传遍启海地区,不少青年慕名而来。部队迅速扩大,瞿犊毅然将他家的140亩土地卖掉,作为部队经费。他又主动同抗日义勇军联系,将部队编为启东抗日义勇军第四中队,瞿犊被委任为义勇军副总指挥,后加入国民党江苏第四区保安司令部特务总队,编为第一、第四两个大队。瞿犊任四大队长,驻曹家镇一带。

7月,瞿犊率部转移到南通县的余西,这时中共江苏省委派共产党员王进到瞿犊部队开展政治工作。8月,瞿犊组织部队向盘踞在土地堂的日军发起攻击,歼敌5人。次日,日伪军数百人合击刘桥,瞿犊率部转移到安全地带。为转移国民党顽固派的视线,瞿犊离开独立大队,以通崇海启抗日指挥部参谋的名义,去崇明从事抗日活动。在三个月的时间里,瞿犊组建崇明人民抗日自卫总队部,指挥堡镇、蚌壳镇、小竖河战斗,崇明的抗日武装斗争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在此期间,瞿犊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1939年1月6日,瞿犊率部到达启东二厂镇。1月10日,瞿犊途经合兴镇东市梢时,被张能忍部扣留。张能忍讯问瞿犊:“你有多少部队?”瞿犊严正地回答:“我个人没有部队,抗日义勇军是人民的部队。”张能忍又假惺惺地说:“只要你愿意跟我合作,我可以放你回去。”瞿犊斩钉截铁地回答:“你不打日本人,专打中国人,我不跟你合作!”张能忍图穷匕首见,疯狂叫嚣:“把瞿犊拉出去杀了!”瞿犊镇定地嘱咐同时被捕的战士们:“不要哭,坚强些!”从容就义,年仅26岁。

 

 

王进(1920~1939),山西祁县人。1937年,王进去北京求学,“卢沟桥事变”后到达上海。他原定投考大学,因“淞沪抗战”爆发后,激起他决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先在上海国际第一难民收容所担任新文字教育工作,他工作努力,善于接近民众,短期内学生由四五十人增至300余人。

1938年2月,王进到上海地下党组织开办的社会科学讲习所学习。6月初,中共江苏省委派王进和一批进步青年、学生到江北工作。7月,瞿犊率部突围,转移至南通县余西整编,王进到瞿犊部队任政调员。他从多方面帮助瞿犊开展工作,共同致力于抗日武装斗争,并与瞿犊等一起改组抗日义勇军的领导。此后王进和瞿犊率部赴刘桥驻防。他和瞿犊响亮地提出,在战斗中坚强自己,发展自己。

1938年秋,瞿犊离开独立大队去崇明从事抗日运动。留下的部队由王进等领导,继续从事抗日武装斗争。面对着复杂的形势和种种困难,王进毫不畏惧,仍充满着胜利的信心。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我的身体已经不顾了,我要尽自己所有的力量去工作,干下去,不相信没有前途。开辟工作,创造工作。是我们青年人不应推却的事,我已下了决心,决不为感情冲动而动摇自己的革命意志。”他把自己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党,交给伟大的抗日战争事业。

1938年10月,王进服从党的需要,赴崇明与瞿犊再度合作共事,担任崇明人民抗日自卫总队队部的政治工作。1939年1月6日,王进与瞿犊等率部北渡回到启东二厂镇。 1月10日,瞿、王等6人离开汇龙镇回部队途经合兴镇时,遭张能忍伏兵扣留。继瞿犊牺牲后,王进又遭杀害。

 

顾民

 

顾民元(1912~1941),江苏南通人。因出生民国元年,父母遂为他取名“民元”,顾民元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十二三岁他即在校内编印《月潮》,开始显露出文学方面的天赋。考入南通中学后,还读了《新青年》《小说月报》等进步书刊和鲁迅的作品。

1927年,顾民元和通州师范学校学生刘瑞龙等,组织革命青年社,开展革命活动,这一年,经刘瑞龙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南通城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负责人。11月,顾民元介绍同班同学江上青加入共青团。1928年秋,顾民元转入上海艺术大学学习。1929春,转入国立成都大学继续求学。1932年秋,他开始粉笔生涯。之后,顾民元和友人于在春、江上青、江树峰等合编月刊《写作与阅读》,他们把这个刊物作为团结全国语文教师以及其他读者的桥梁。

1938年3月17日,南通城沦陷,顾民元转移至乡下参加国民党江苏省第四区保安司令部特务总队,在南通县于家园,与进步分子一起积极参与创办抗敌学校,培养一批抗日青年。1939年2月,顾民元到启东任县政府第一科科长,同时负责启东动员委员会的工作。3月,我党领导的华东人民武装抗日委员会(简称“武抗”)总会(驻上海)派杨进来启东开展南通地区的“武抗”工作,并通知顾民元的党组织关系已经恢复,由顾民元和杨进、沈维岳组成南通地区“武抗”的领导核心。这一期间,顾民元为动员团结启东各界人士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做了大量工作。当时中共江北特委委员洪泽率领的抗战支队政工队,到海启地区活动,在顾民元的支持下,创办春假修学团,组织学生自治会,举办农民夜校,为后来在这一地区建立党的组织创造了条件。

1940年11月初,新四新军三纵进入通如海启,在海安召开的苏北临时参政会上,顾民元被委任为启东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11月15日,顾民元来到汇龙镇。第二天,顾民元正式接任,宣布启东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并发布布告,郑重宣布施政方针:“坚持抗战国策”,“反对投降分裂”,“坚持抗战到底”……启东县抗日民主政权诞生了,顾民元诗兴勃发,挥笔写下《新土》一诗,讴歌年轻充满朝气的启东。

1941年1月29日,顾民元奉命去掘港开会,途经南通县同乐镇时,被国民党杂牌军俞福基部拦截绑架。时我军新到,各方情况复杂,以致2月24日,我军与俞福基部发生战事时,顾民元被误杀。同年4月2日,苏中四分区党政军机关在掘港召开追悼大会,追认顾民元为烈士。

 

蔡邦

蔡邦道(1919~1943),启东人。他学习特别刻苦,在学校两次跳级,四年学完六年的课程。他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童子军,学打拳、跳远、赛跑,练就一身武艺。1941年夏,中共党组织在蔡邦道的家乡开辟工作,发现他积极要求进步,就送他到县警卫团当了一名战士。他吃苦耐劳,作战勇敢,很快加入中国共产党,到1942年底,已成长为一名排级干部。

1943年春,蔡邦道被派往信友乡开辟工作。几个月后,敌伪在新港、北新建立据点,信友乡夹在两个据点中间,全乡没有一个党员。蔡邦道回到家乡后,马上开展秘密活动,把一些要求抗日的热血青年组织起来,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一个多月后,他动员10多人,组织一支民兵小队,进行秘密训练,并除掉了汉奸探子。为防止敌人报复,他布置民兵迅速转移。不出所料,当天下午,新港镇伪军和“清乡”人员直扑信友乡,逼老百姓和蔡邦道的父亲交出蔡邦道,否则烧光两只埭的房子。群众一声不吭,敌人放火烧了蔡邦道的房子。蔡邦道在远处望着滚滚的浓烟对民兵说:“这是替我们上政治课啊。”他后来写信给区队领导说:“我的房子被烧掉,这样更使我坚决而无所顾虑。”从此,蔡邦道活动公开了。到7月,蔡邦道已组织一支七八十人的民兵大队,他任大队长,还发展五六个党员。民兵活动异常活跃,破公路,割电线,埋地雷,打伏击。一夜之间,把全乡的门户牌全部撬光。一个月之内,杀掉6个汉奸。伪乡保长纷纷找出路,主动和民兵拉关系。保甲编不成了,伪捐再也收不到了,全乡上下,没有一个不知道蔡邦道的名字。敌伪军把他看作眼中钉,散布谣言,写恐吓信威胁他。蔡邦道把恐吓信念给民兵听,教育他们坚定革命斗志。蔡邦道还多次单枪匹马到据点附近喊话,他领导的信友乡民兵大队的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大。信友乡成了启西路南地区斗争的一面旗帜。

1943年9月,由于伪保长告密,新港镇一个中队的伪军包围了蔡邦道所在的朱家宅,蔡邦道被捕。在新港镇据点,敌人严刑拷打,蔡邦道坚贞不屈,敌人用尽酷刑,毫无所获,就下了毒手。蔡邦道临刑前大义凛然,高呼口号:“共产党万岁!”“中华民族万岁!”为纪念这位英雄,东南县委决定将信友乡改为邦道乡。

 

 

王澄(1914~1944),祖籍镇江,生于上海。1932年高中毕业后,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参加军事防空训练。同年,被国民党江苏省政府派往启东久隆镇防空监视哨工作。1938年春,王澄参加由瞿犊等领导的抗日义勇军。1939年初,王澄和姚力率两个中队,暂编入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指挥部二纵五支队四大队。王澄任四大队大队长。不久,中共江北特委、苏北特委和新四军挺进纵队先后派朱群、郑少仪、周文在、鲍志椿等到二纵开展工作。王澄积极配合朱群等在自己的大队,教唱抗日歌曲、开展军民联欢活动。1939年,王澄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2月,二纵建立地下党总支,四大队建立分总支,王澄被选为分总支委员。

颜秀五听到四大队和新四军接触太多的风声,调王澄驻泰州城,后又调兴化。不久王澄又率部调到港口。随后王澄率部在港口暴动,然后挥师进入郭村,投入新四军挺进纵队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战斗。战斗结束,王澄和全大队官兵受到陈毅等首长的亲切接见和表扬。接着,部队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新五团,王澄任团长。

1940年10月,王澄率部参加黄桥决战后,部队改编为三纵五团,挺进通如海启。11月,王澄与茅珵率领的崇启海常备旅,会师于海门县江家镇,两支部队统属苏四区游击指挥部。12月,改编为游击第三旅,茅珵为旅长,王澄为副旅长兼五团团长。1941年1月,王澄团改为新四军一师三旅八团。8月,王澄率八团与南通县警卫团在刘桥、林梓、丰利、石港、潮桥、环港、孙家窑、双甸等地作战20余次,有力地粉碎敌伪的“扫荡”。同年12月 7日,日伪军出动大部队,深入岔河、丰利、马塘、掘港之间大片地区扫荡,施放毒气,残害人民。次日,王澄率部在民兵配合下,于双灰山,花市街一线伏击日伪军五、六百人,歼日军分队长、伪团长以下200余人,俘敌近200人,缴轻重机枪、迫击炮、步枪甚多,重创入侵日伪军。

之后,王澄率部驻启东县无畏乡一带,开展民运工作,减租减息,参军扩军,根据地建设迅速开展起来。1943年初,王澄任东南警卫团团长。王澄把县团、区队、乡游击队三结合的武装体制建立起来,在敌人“清乡”圈内,坚持公开的武装斗争。

1944年初,王澄兼东南行署主任。平日,他抓住各种机会,同各界有识之士广交朋友,注意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王澄爱兵如兄弟。他注重平日多练兵,针对水网地区作战特点,他要求每个战士都要学会游泳、撑船两项本领。1944年的夏季攻势开始后,他亲自指挥部队用政治攻势和武力进攻相结合的办法,迫使敌人撤出据点,接着,又发动秋季攻势,先后拔除敌伪据点12处,缴“九六”式机枪6挺,占全分区缴获数的一半。

1944年12月26日晨,团部和县委、行署机关驻在巴掌镇。由于被敌密探侦悉,日伪军3路奔袭我驻地。王澄同政委鲍志椿两人在野外察看敌情时,不幸被敌击中,同时牺牲,时年均仅30岁。启海人民为纪念两位烈士,将他们牺牲时所在的区、乡,命名为王鲍区和王鲍乡。

 

鲍志椿

 

鲍志椿(1914~1944),常熟王庄乡人。1932秋毕业于无锡省立师范高中部,他毅然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在无锡当了民众夜校教师,向工人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组织领导人力车夫进行罢工斗争。

1936年3月,鲍志椿在上海暨南大学秘密参加中国共产党。不久他因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被校方开除离校,和党组织失去联系,但他并没有因此中断革命活动。为研究和了解日本侵略者的动态,鲍志椿刻苦自学日语,并以家庭教师、学艺女子中学势理化教员等职业为掩护,继续坚持抗日救亡活动。

1937年春,鲍志椿和党组织接上关系。卢沟桥事变发生后,鲍志椿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回到家乡王庄,和几个同学共同发起成立王庄抗敌后援会,开展抗日宣传,募集慰劳物品,支援前方将士。“八一三”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后援会加紧抗日救亡宣传工作,鲍志椿组织教唱《义勇军进行曲》等革命歌曲,召集群众开会、作抗日演讲、印发《战斗报》、传播抗日消息,鼓舞群众抗日热情。

1938年上半年,鲍志椿在上海慈愿、泰利两处难民收容所工作。以后,党组织派他去安徽泾县新四军教导大队受训。1939年秋,鲍志椿奉命调任新四军挺进纵队政治部民运科长。不久,又去泰州国民党李明扬、李长江部队做友军工作。

1940年2月,鲍志椿到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指挥部二纵队政工人员训练班任政治教官,宣传我党统一战线政策,宣讲《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政工训练结束,鲍志椿任二纵政训处连队工作科科长。两个月后,党组织将鲍志椿及暴露身份的党员撤回新四军,鲍任挺进纵队政治部秘书。12月,参加掘港保卫战,在追击溃逃之敌时负伤。1941年之初,鲍志椿任新四军三纵八团政治处主任。

1943年3月,鲍志椿由军分区宣传科长调任东南警卫团副政委。1944年6月,任东南县委书记兼东南警卫团政委。在尖锐复杂的反“清乡”斗争中,他带领部队始终坚持在原地,与日伪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他坚持贯彻执行党的关于坚持公开武装斗争的方针,组织民兵,广泛开展游击战,经常对干部,群众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说明敌必败,我必胜的道理。鲍志椿既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干部,又是一个英勇善战的军事指挥员,他善于寻找战机,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集中力量痛歼日本侵略军。1944年5月22日,他参与指挥竖河镇战斗,紧接着又发动朱家饭店战斗,一举歼灭日军一个班,大刹敌人的嚣张气焰。在反据点斗争中,仅半个月时间,就向日伪发动了10多次进攻,打垮日军别动队,打死打伤日军30人。

鲍志椿高度近视,夜行军很不方便,但他总是坚持同战士一起步行,边行军边宣传。一次战斗中,有个战士负伤,时值寒冬,部队还未发棉被,鲍志椿就将婚前爱人送给他的一条线毯给伤员盖上。鲍志椿有严重的胃病,发病时,吃玉米等杂粮就痛得更厉害。警卫员设法煮点面条给他吃,他总是婉言谢绝。他说:现在很艰苦,大家吃什么,我就吃什么,可不能搞特殊啊!衣服破了,他自己补。1944年12月26日,鲍志椿和王澄带领部队驻在巴掌镇附近的村子里,由于被敌密探侦悉,日伪军突然进袭,鲍志椿和王澄在野外侦察地形,部署战斗时,不幸被日军冷枪击中,两人同时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