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店”的书
时间:2015-07-31 A+   A- 举报

近些年,谈读书的书,即所谓“书外书”,越来越多;附骥而来,谈论书店的书,也跟着风靡起来。

我手头即有:《旧时书坊》、《独立书店,你好》(第一季、第二季)、杨小洲的《逛书店》和《伦敦的书店》,刘易斯·布兹比的《书店的灯光》、X-Knowledge编著的《书店时光》、海莲·汉芙的《查令十字街84号》、西尔维亚·毕奇的《莎士比亚书店》等。并且,这样的书,还在陆陆续续地买进之中,大有难可遏止之情势。

之所以不断买进、阅读,到底,还是因了一份喜欢。觉得阅读“关于书店的书”,大有益处。

读书人,都喜欢逛书店;可是,天下书店之多,是难可穷尽的。于是,阅读“关于书店的书”,作“纸上游览”,就不失为一种好办法。“纸上游览”,虽属画饼充饥,却总还是聊胜于无,可以一膏“逛书店”之馋吻。

阅读“关于书店的书”,首先是“博识”——拓宽一个人的书店视野。

“关于书店的书”,常常是,不仅介绍书店图书,还介绍书店建筑、书店装潢、书店布局,甚至于书店所在城市的文化渊源、氛围等,所以说,阅读一篇谈书店的文章,就是对一所书店作了宏观和微观的了解;你在感受书店藏书丰富的同时,也感受到书店的建筑美和布局美,感受到书店所在城市的文化底蕴。“关于书店的书”,大多还“图文并茂”,不仅有优美的叙述文字,还有精致的插图;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也能让人享受到一种极强的视觉之美。在图文互参中,在直观和想象中,加深了对书店的印象。有一些“关于书店的书”,还会设专章,对一些特别的存书作出介绍,比如初版本、珍藏本、孤本、豪华本等,这些书,我们虽然不能拥有,但通过阅读,却也可以有所了解,从而拓宽自己的书籍视野。

阅读“关于书店的书”,会让我们更好地感受书店文化,感受书店经营的悲乐和忧喜。

不同的书店,会有不同的“办店理念”,比如,有的书店,是以“存书繁富”为理念,有的则是以“专项经营”为理念,更有的则以“人性化管理”,或者“多样并存”为理念,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而这些异彩纷呈的“办店理念”,呈现出的,是店主的匠心,更是店主各自不同的审美取向,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书店文化多元性”的表现。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实体书店的生存,似乎变得越来越艰难,这在每一本“关于书店的书”中,几乎都能读到。要生存,就要“改变、适应”,所以,我们从书中,也就洞察了书店发展的趋势:多数实体书店,已不仅仅是书店,大多还要兼营其它,只是尽可能地做到与书、与文化有关。比如,举办各种各样的讲座、新书发布会、作品朗诵会、签名售书会等;书店与咖啡馆联姻,与音乐茶座联姻;法国的霍顿丝书店,甚至于还举办“红酒试品会”,真是别具一格的法国特色。

阅读“关于书店的书”,最重要的是:生发一份“沉浸书香”的幸福感。

这种幸福感,来自书籍的陈述,更来自自己阅读时的那份独特感受。在《书店的灯光中》,作者这样描写夜晚的“乌鸦书店”:“也有一些稀客或半常客在铁木桌边的船长椅或藤椅上坐会儿。朦胧的灯光,成堆的书报,一种慵懒的气氛弥漫着。书店与咖啡馆真是天然的盟友:都不在乎时间,都提倡悠闲。”朦胧的灯光、慵懒的氛围、悠闲的感觉,是作者的描述;当然也会成为你阅读时“沉浸”的美好享受。

阅读“关于书店的书”,我特别喜欢在晚间,一切都那样静。泡一杯茶,一页一页地读着,书香、茶香,氤氲在一起;“书店”的安静,与自己的心静,糅合在一起;时间,缓缓地淌过,所有的幸福,都因了一本书,而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