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减租”运动
时间:2015-07-29 A+   A- 举报

1941年4月,苏中区党委召开军政党扩大会议,决定开展“二五减租”(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实行的一种政策,即农民向地主交租一律减少原租额的25%)运动。接着,海启县委在海门县方霖乡召开县委扩大会议,县委书记朱溪东传达苏中区党委扩大会议精神。会议决定在海启开展“二五减租”运动,史称第一次夏收运动。会后,县区扩大民运工作队伍。四地委派到海启帮助夏收运动的100多名抗校学员都分配到各区,参加夏收减租斗争。

海启第一次大规模的减租斗争,是采取放手发动群众,以点带面的方法展开的。首先组织民运工作队到土地比较集中,群众基础较好的务本、觉民、无畏等乡调查,选择重点,组织力量突破,带动其他乡全面展开。

无畏乡地主祝歧烈,拥有佃户200余户,占有该乡大片的土地,剥削十分苛刻,每千步应合4亩,但实际上只有3.2亩,不仅收租粮3石(合300公斤),还要收押金60块大洋,用大斗进、小斗出、高利贷等苛刻剥削手段,大肆收刮佃农。为防止佃农抗租,祝家仓还养了十多个打手,专门欺压穷人,佃户被迫得走投无路。新四军东进前,祝家仓佃农朱玉润、俞志成曾多次联络佃户去旧县政府告状,官司打了几年,没有打赢,佃户却坐了班房。新四军东进后,他俩即去新四军三纵五团驻地,请求新四军主持公道,得到了团长王澄的有力支持。1941年夏收刚开始,俞志成等佃户再次与地主祝歧烈到海门县抗日民主政府打官司,祝歧烈和他的律师企图以《六法全书》对抗民主政府的“二五减租”法令,受到佃户严厉的斥责。县政府秘书顾尔钥代表县民主政府公断了此案:押金不能收,还要照政府法令减租。祝歧烈佯作答应。其实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他回到家后,不但不减租,还加紧逼租,散布谣言,破坏减租。为此,县委决定以无畏乡的祝家仓为突破口,组织佃农开展“二五减租”斗争。

在县委民运部长石坚带领的民运工作队指导下,俞志成、朱玉润等人发动佃农数百人,列队成行,敲锣打鼓,手持“实行二五减租”等标语,浩浩荡荡开往祝家仓,开展“二五减租”说理斗争。石坚、俞志成、朱玉润代表全体佃农进入祝家客堂与祝歧烈谈判,宣传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团结抗日的道理和政府的减租法令,要求他当个守法地主,按照法令减租。谈判在激烈地进行,大门外的佃户高呼口号助威。在佃农的强烈要求和政府减租法令的威力下,祝歧烈才被迫答应执行“二五减租”法令。

祝家仓地主这棵大树扳倒后,其他较小一点的地主,更不敢违抗政府的减租法令。原来十分凶狠的“邵老虎”及正平乡沙家仓地主也乖乖地向佃户低头,愿听从政府法令,实行“二五减租”。

在县委正确领导下,海四区、启二区等中心地区的夏收减租斗争也同时展开,并取得胜利。县委还派民运工作队到其他各区开展“二五减租”的宣传发动工作,为当年的秋收“二五减租”斗争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一次夏收减租斗争,大刀阔斧地发动农民群众,团结各阶层人民,为根据地建设,坚持敌后抗战,开始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夏收运动中,由于建立了县农抗会筹备会,并在夏收运动开展的地区,建立和整顿乡、保农抗会。因此在夏收运动结束前后,各区普遍建立区农抗会。1941年11月,正式成立县农抗会,石坚任主任,俞志成,龚伯新任副主任。农抗会代表农民的利益和要求,处理地主欺压、剥削农民的种种问题和各种民事纠纷,保障农民的权益,协助征收公粮。农民把农抗会看成自己的组织,有什么事情都找农抗会解决,有什么话都跟农抗会干部去说,农抗会布置的任务,大家都争着去做。在根据地建设初期,原乡政府尚未改造之前,乡农抗会实际行使了乡政权的大部分权力,在农民中享有崇高的威信。

随着党的开辟工作深入展开和减租斗争的普遍掀起,广大妇女加入了斗争的行列,县、区、乡各级农抗会中设专职的妇女委员,负责妇女工作。中心区的市镇还建立职抗会。部分市镇、学校还建立学生,青年抗日联合会。这些抗日群众团体的建立,对组织、动员各界人民参加抗日,起了积极作用。

通过第一次夏收“二五减租”斗争,海启各地吸收大批农民积极分子入党,壮大了党的队伍。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海启地区党组织的第一次大发展。在党组织发展的同时,部分“二五减租”运动开展得比较好的地区开始建立自卫队,佃农还破除了“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旧观念,树立“当兵要当新四年”的光荣感,青年农民主动要求参加部队。第一次夏收运动,是根据地初创阶段的一项带有根本性建设的大事。为反“扫荡”、反“清剿”的胜利奠定重要基础。

海启根据地的中心地区虽然都实行“二五减租”,但有的地主明减暗不减,白天按政策规定收租,晚上又偷偷地带了器具挨家挨户补收;有的利用宗族和亲戚关系或小恩小惠拉拢佃农;还有的公开造谣、威胁佃农;更有甚者行凶闹事,殴打农抗会干部和佃农积极分子,对抗“二五减租”。为把减租斗争引向深入,1942年8月,四地委召开各县县委书记参加的扩大会议,总结夏收运动的经验,提出减租增资、发展和巩固农抗、工抗等任务。同年秋,海门中心县委根据四地委指示,发动各级农抗会依照法令开展减租、倒租、换约等活动,并以政府名义组织查减检查团,各区组织检查分团,全面开展查减工作。对不愿实行彻底减租或明减暗不减的地主,发动佃农检举揭发。聚星镇南边的沈家仓地主,态度恶劣,不愿意彻底实行“二五减租”,检查团组织佃农同他进行说理斗争后。仍不肯减租,佃农即用罢租对付他,检查团找他谈话,进行批评教育。他不敢违抗政府的法令,又迫于群众的压力,终于不得不实行“二五减租”,换新租约。这户地主的问题一解决,周围地主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在查减基础上,由各乡政府出面,组织佃业双方废除旧租约,订立新租约,要求佃业双方遵守“二五减租”法令。

1942年9月,建立启东县工委,负责人华海源。11月,建立中共启东县委,许淦任书记,下辖海四、启二、启三3个区委和启东区工委,加强了党对南部地区的领导。经过全面深入的“二五减租”,党组织得到进一步发展,到1942年底,海启农村党支部已有105个,党员有1911名(不包括秘密党支部的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