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 张晓辉
现在出书热一浪高过一浪,丝毫没有减颓之势。一年出版社累计要多少书,说出来够惊人也够吓人的,这个数字就不公开了吧,没多大意思,若有意思的话,无怪乎是说文化市场一片繁荣大好之类的话。可是质量呢,不是纸质或印刷质量,而是文字质量,或者说文字含量,也可以叫文化含量,却是成走低之势。好多出版的所谓书籍,说的不好听点就等同垃圾,跟垃圾不知又有什么两样。可是这样的书籍却还在一年年一月月一日日不断地出版印刷,充斥着文化市场,出现在大众的眼皮底下。
真不知该不该说悲哀了。
或许有的人说了,悲哀啥呢,多出版印刷,即便是垃圾也没啥,反正这是个快餐时代,看了或不看就扔或别理呗。这诚然是一种想法或作派,但是殊不知快餐见多了吃多了会倒胃口的,你哪能领略或体会到不是快餐而是正餐或高于正餐的那种,那可是经久回味,吃了还想吃的。可快餐充其量也就是快餐,它没有生命力,无法保留或保存长久。
可是有生命力的东西,诸如好的书籍,它原本力量就是巨大的。一本好的书籍,人人争而捧之,一时洛阳纸贵,想买有时都怕买不到。这是好书带给人的魅力。比如一部《红楼梦》一版再版,有人嫌多或嫌弃了吗,没有。只是,真正买或会欣赏的人并不多,多的反而是对那些文字粗糙、充满低级趣味的书一捧再捧一热再热。
好书不嫌多,可不好的书一旦多了,那就不好了。像如今谁谁谁某某某,权且不说是作家或文人出书,就连政府官员、企业老板乃至寻常百姓都有着强烈出书的愿望。远的不说,就说我的一位朋友吧,他平日喜欢四处走走,每到一处都要有所记录,虽然像记流水帐似的,可是他觉得这对他很有纪念意义,于是就拿资金自己找出版社出书了。书印出来后,自然是亲戚朋友同事每个人都少不了一本,我自然也不例外。只是读他的所谓游记,我真有点哭笑不得,文笔就跟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差不多。
类似如此的,你去书店看看,有多少堪称是真正的文字艺术或文字精品,好多都是“三脚猫”类的功夫,不仅内容不堪一睹,就连书皮弄得那种花里胡哨、油头粉面的样子,看起来就有点呕心。书皮还说的过去的呢,有时也是驴粪球外表光,里面其实没有真家伙。
还有要说的就是那种所谓励志、美容或健身方面的书,以及迷信、算命之类的,可谓三教九流,五花八门的都有,这些之中不无有价值的,但好多未免是那种属于盲目跟风,且多假冒伪劣或粗制滥造的东东——在此就不能叫书了。之于单单文学这一块,文字质量不见有多大的上升趋势,也就是说,难见到真正的好书,精品那就难上加难了。可有的人出书劲头却特别大,不仅自己出,也帮别人出,写出了一点文字就马上想印刷成书,——好的书,有文字质量的出未尝不可,真正没有点水平的,出来不怕人笑话么。我不知道这些热衷于出书的是为了升官发财,还是为了满足自个儿那份虚荣心,抑或有别的原因。但无论哪种,切勿盲目跟风的好。
说实话,好的文字需要自己去张罗吗,你不想出就有人找上门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文字的出版与否应与其内在质量挂上钩,质量达不到,书出来又有何用,还不是等同垃圾什么的。当然,也不是出版社抢着出的书都是好书,也有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作的一种附庸风雅之态、之举。所以有些看似很热捧的文字其实不值得推崇,也就是说根本谈不上是什么好书。
出书,出书,拼命出书,出的书如果没有什么价值的话,劝你还是别出的好。真要出也没谁拦,拦也拦不住,只是出来后没人买没人看那就只好自己放在家里留作纪念了。如果硬要倾倒到市场上,那么丢丑出洋相的就只能是自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