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丝”一词,是自2012年初,开始在我国大陆地区广泛流行起来的。据说,最初是指“矮、穷、丑、矬、呆、胖”的意思。也就是多指某个人不尽如人意的生理缺陷。通常被人用以侮辱、贬低、讽刺、挖苦他人。说白了,是个实打实的脏话,贬义词。
可这几年,经过亿万网民集体智慧的雕琢和打磨后,这一滋生于网络的脏话,不仅祛除了其原有的“脏性”,而且还赋予了它更宽、更广、更深,更积极,更正面的含义。不知不觉间,人们不再用它来侮辱、贬低、讽刺、挖苦他人,而是用它来自谦或者友善地调侃身边的亲友。
现在“屌丝”一词,通常是指这么几种人:个人形象长得很丑,很矮、很矬、很胖的人;气质上表现得很呆,很傻、很固执、很轴的人;没有固定职业,常常游手好闲的人;没有固定收入,物质生活较为贫困的人;没有结婚成家,并常以“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自居、自嘲的人;精神上极度空虚,常陷入困顿、迷茫,甚至绝望的人;在事业上、情感上、生活上,屡屡受挫的人;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人;意志消沉,常对现实不满的人;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感到沮丧和懊恼人……
以前,具有以上特征的人,常被形容或归类为“屌丝”。现在,具备屌丝特征的人,不但不抗拒自己的“屌丝”身份,而且不具备以上特征的人,也常主动以“屌丝”一词来自嘲或者自谦。其动机,更多的是以此来缓解巨大的社会压力,或缓解自己在朋友圈中各种落差所造成的尴尬心理。当然,他们也常用这个词来调侃他人,以期获得自己心理上短暂的平衡。
对照以上“屌丝”特征,我发现,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具备以上特征。尤其是在我们刚走出校门,刚踏入社会那几年。似乎具备了以上所有“屌丝”特征。曾记否,在刚出社会那段时间,我们都没有稳定的工作,甚至没有工作,为了活下来,我们不得不每天满大街东走西窜去找工作。好不容易找了份勉强能糊口的工作,可要么自己不喜欢,要么就被老板不喜欢,因此而跳槽,或“被失业”。找工作屡屡受挫以后,消极情绪便开始在心底悠然而生,如同闷锅里的热气慢慢升腾。这个时候,往往会产生出各种抱怨,如抱怨社会不公,抱怨社会太现实,抱怨人情太冷漠,抱怨父母误导自己学错了专业,抱怨自己没有社会背景等等。更可笑的是,常常抱怨自己怀才不遇,其实压根就是无技无能,更谈不上什么才。因为,学校所学的那些专业知识,要么在工作中用不上,要么就是因为没有工作经验,而无法将学校所学知识转化为工作技能。
那个时候,在经济上挣得少,花得多。甚至不挣钱,也要借钱花。常常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一群同是“屌丝”的狐朋狗友,常聚在一起狂欢。其实就是精神上极为空虚、迷茫,甚至绝望,聚在一块是为了心理上相互慰藉。常常怀念过去,但是极少憧憬未来。但奇怪的是,这种不靠谱的“屌丝”状态,会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像梦一样突然醒来。“醒”来后的“屌丝”们,通常会“踌躇满志”地告诫自己:一定要正儿八经地干点事儿。就像一位刚生下娃,刚做母亲的女人,突然强烈地意识到“义务”和“责任”。会逐渐地对花裙、脂粉丧失兴趣。但这似乎只是暂时地打了一支兴奋剂,等“药性”过后,又会恢复原状,继续浑沌。“药性”退却期,通常为两三个星期,或两三个月。恢复浑沌状态的屌丝,又会在某一天突然“醒”来。醒来后,又会“踌躇满志”。如此这般,周而复始。如同一种病,总是反复发作。这种反复发作的“发病期”有长有短。短的,大概要经历两三年,长的,大概要经历三五年。有的“屌丝”甚至一辈子也“康复”不了。它就像母鸡的一种“赖抱病”,总是阶段性地“发作”。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禀赋不同,人生观、世界观不同,因而各自的“康复期”也各不相同。
当我们回首自己曾经走过的青春之路时,都会发现自己的青春之路,不外乎是一段“屌丝”之路。差别就是,有的人是外在形象“屌丝”,有的人是内在心态“屌丝”。当然,有的人是无论外在形象,还是内在心理均为实打实的“屌丝”。不过,同在“屌丝时期”的“屌丝”们似乎也各不相同的。有的“屌丝”意志消沉,自暴自弃;有的“屌丝”乐观向上,屡败屡战。
记得刚毕业那会儿,我们这些刚踏入社会的“屌丝”们总爱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租房子,一起找工作。一起玩,一起乐。大家的起点似乎都一样,但后来的命运却千差万别。就拿曾住我隔壁的那俩“活宝”来说吧。这俩“活宝”是双胞胎兄弟,不但外形长得一模一样,而且还毕业于同一所大学,同一个班。虽来自边远农村,但其父母是开诊所的,家里有俩小钱。俩活宝“屌丝”十足,和郑智化的那首《年轻时代》的歌词里写得一模一样。穿件衬衫,要故意解开几个扣子,似乎露出点胸膛,才叫男子汉。刚买条崭新的牛仔裤,要故意割几个破洞,似乎那样穿着才叫时髦。
俩“屌丝”兄弟,虽像同一个模子做出的俩月饼,外表一模一样,可里面“馅”却各不相同。“屌丝兄”性格比较活跃,贪玩,有些玩世不恭。“屌丝弟”比较内敛,沉着冷静,处处以身作则。虽身为弟弟,却长得一副大哥样。俩屌丝兄弟,在同一家医药公司做业务员。刚开始去上班时,俩兄弟还算敬业,每天早出晚归。当然,“屌丝弟”比“屌丝兄”敬业得多。因为“屌丝弟”从不在上班时间溜回家,但“屌丝兄”却经常中午溜回家睡懒觉。晚上下班回来,“屌丝兄”便开始昏天黑地地玩网络游戏,有时在自己房间玩,有时到网吧玩通宵。“屌丝弟”则不同,一般闷在家里看书。他的床上,有半张床堆满了书,有法律类、经济管理类、励志类等,涉猎甚广。
有一天,我休息在家,闲逛经过他们房门口,意外发现“屌丝弟”没去上班。我问他怎么没去上班呢?他告诉我他辞职了。这并不让我意外,因为之前他曾多次跳槽。意外的是,他这次告诉我他辞职的原因,和以前不一样。以前他辞职,大多是因为不喜欢那工作,或嫌那里工资低。可这次不同,他说这次之所以辞职,是因为他发现自己公司让他们推销的产品是假冒伪劣产品,是没有功效的骗人玩意。他很认真地对我说,他不想为了赚点糊口的钱,而昧着良心骗人。这样会让他心有不安。听完他的话,令我肃然起敬。没想到这平时吊儿郎当的小伙子,还这么有社会良知。我接着问他说:“你哥咋还在那干呢?”他说他劝过他哥,但他哥说他只是为了赚点工钱,无所谓产品好坏。
多年以后,我有幸在一机场和这俩兄弟重逢。再次见到这俩孪生兄弟时,发现他们从原来的一模一样,已经变得大不一样了。弟弟穿得西装革履,满脸神采飞扬,一看就是个成功人士。而其哥哥呢,穿一身牛仔夹克,灰头土脸的,不伦不类。不知道的人,可能还会误以为他是通缉逃犯呢。一阵寒暄过后,我们相互询问各自在干什么工作。果不其然,那老弟,做的是大生意。开了一家文化公司,在全国有七家分公司。而他哥哥呢,还做以前的老本行,在老家开了个保健品店,挣点小钱养家糊口。过后,我不禁感叹:同一个妈生的,同是当年的“屌丝”,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真没想到,当年同在一个起点出发的“屌丝兄弟”,多年后的差别竟然会有这么大。可我仔细一琢磨,觉得他们这差别好像也是理所当然。回想当年,从表面看上去,俩兄弟似乎没什么差别,连长相都一模一样,可只要仔细一琢磨,你会发现其差别可大了。例如,那“屌丝哥”每天昏天黑地地玩网络游戏,上班只是生活所迫地应付差事,因为要糊口。他糊口似乎就是为了能继续玩游戏。什么未来呀,事业呀,社会责任呀,等等这些对他来说,如同天方夜谭。整个人的精神世界都处于消极状态。但那“屌丝弟”不同,他每天除了工作之外,一直保持着学生的状态,将大部分的业余时间用在学习上。还能正确分辨什么样的工作值得干下去,什么样的工作不值得干下去。现在想想,他至少是一个积极向上,拥有正能量的“屌丝”。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像一座房子。这房子没人会帮你建,都得自己一砖一瓦地建。这俩兄弟,就像是在同一时刻,同一种外部条件下筹建各自的房子。弟弟每天都在夯地基,打基础,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建成一幢富丽堂皇的别墅。而那“屌丝哥”呢,每天干的都是与建房子无关的事,因此时隔多年,还是个身居破烂寒舍的流浪汉。
环顾四周,看看那些和我们从“屌丝时期”一起走过来的“屌友”们。有的人早已褪去“屌丝”外衣,已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小有建树,或大有成就。可有的人仍然“屌丝”依旧。你会发现,如今小有成就,或大富大贵的“屌友”,当年不外乎都是积极向上,有正能量的“屌丝”。那些“屌丝依旧”的老“屌友”,当年不外乎都是消极的,每天混混沌沌混日子的“屌丝”。当年,虽然表面看上去都是吊儿郎当的“屌丝”样,但其实内心还是各不相同的。其中,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心态。有的“屌丝”是积极向上,而有的“屌丝”呢,总是意志消沉。有的“屌丝”有大局观,而有的“屌丝”眼里只有当下的一日三餐。正是这些不同之处,才会导致后来天壤之别的命运。
虽然,在青春时代,我们都曾是不折不扣的“屌丝”。但不同的是,有的“屌丝”把青春作为练习生存技能,奠定人生基础的“试验田”;而有的“屌丝”却把青春当作“娱乐场”,在那里尽情地挥霍,甚至乐不思蜀地迷失了方向。时过境迁,才导致“屌丝”们的命运之别。有的人已功成名就,有的人却还在为糊口而终日奔波。说白了,有的人只是“屌丝”一阵子,而有的人却得“屌丝”一辈子。
是呀,谁的青春不“屌丝”?只是,我们可以“屌丝”一阵子,但不决能“屌丝”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