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在举国上下共赴国难,团结抗日的形势下,爱国进步人士、国民党启东县党部书记长周儒谦等,发起成立启东县抗日后援委员会。此时适逢曾任启东县长的施方白返归启东故地,他即应周儒谦之邀,欣然参加抗日后援委员会的领导工作。8月,启东县抗日后援委员会易名为行动委员会。1938年春,周儒谦等人将行动委员会改为启东县抗日动员委员会,县城及各集镇上知名人士大多参加了这个委员会。委员会在港口、较大的集镇设有联络点,开展抗日宣传及清查日货的活动。动员委员会办了一个抗日业余剧团,张侠风为团长,团员十多人。业余剧团成立之后,排演了一出《失地之痛》的小剧,反映了大好河山沦入敌手,控诉日军烧杀掳掠的情景。此剧先在汇龙镇演出,后来又到大兴村等地巡回演出,人们扶老携幼前来观看,不少群众看了失声痛哭,表现出了对于日本侵略者罪行的极大义愤。
1937年夏,抗日人士费一夫与顾炎英合作办了《抗敌旬刊》,转载各地抵制日货的消息,反映各界人民要求抗日的呼声。此后不久,启东抗日义勇军政治部主任沈轶公等又编辑出版《袭击周刊》,经常转载共产党《团结》《群众》等刊物上的有关文章,这个刊物,在启海一带传播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为号召和鼓舞人民参加抗日战争起了积极的作用。这个刊物在困难的情况下,办了近两年。1938年上半年,启东抗日义勇军政治部还在汇龙镇办了一个图书室。第二年,图书室通过中共江北特委领导的苏北文化服务社及上海救亡协会购买了一大批进步书刊,其中有不少是政治理论书籍、抗日报刊以及中外进步文艺书籍。正是这些进步书刊,比较早地给他们传播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从而引导一大批进步青年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此外还办有《启东导报》《动员》等刊物。
这个时期,各地进步学生、教师的抗日宣传活动也异常活跃。“七七”事变发生后,吕四小学的师生集会,声讨日本侵略军的罪行,号召大家奋起抗日,《义勇军进行曲》《锄头舞歌》等抗日歌曲一直流传到吕四的市民中。海复地区的一些进步青年,早在 “八一三”前,就建立抗日行动队,主要活动是宣传抗日。他们收听时事消息,然后以壁报的形式向市民宣传。并办了一个名为《时事消息》的油印小报,在海复镇上销售。
1938年3月17日日军侵占南通城后,金沙镇三四十名学生组成南通县抗日宣传队,步行到吕四,在吕四镇进行抗日示威游行。他们在店铺的板门上写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各阶层人士联合起来抗日”等标语,还在街头演出宣传抗日的节目,在吕四市民中引起很大的反响。
抗战初期启东人民的抗日救亡活动非常活跃,它对后来进一步组织民众起来抗日,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