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郭文婧
汶川地震英雄雷楚年成名后借着自己的名气,声称可以通过自己所谓的“关系”,帮人找空姐工作、帮人就读重点中学、购买驾照等,被控诈骗了21人共46.3万元。据媒体报道,法庭审理过程中,雷楚年毫无悔意。
关于“英雄”,有两句名言我们需要重温。一句是郁达夫在《怀奋迅》一文中说过的:“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另一句是伽利略因宣扬地球转动说被审判时,学生问:“老师,你顶住了?” 伽利略说:“不,我招了。”学生震惊:“为什么?”伽利略:“因为我怕挨揍。”学生愤怒:“没有英雄的国家真不幸!”伽利略摇头:“不,需要英雄的国家才不幸!”
站在郁达夫的角度,如果在汶川大地震中,没有雷楚年这样的抗震小英雄出现,无疑是可悲的;但是,在“抗震小英雄”雷楚年出现之后,我们没有沿着抗震精神的价值指引去“拥护、爱戴、崇仰” 雷楚年,而对其一味地捧杀,则无疑也是悲哀的。在这个角度,雷楚年这个“抗震小英雄”的变质究竟是谁之过,答案非常清楚。正是因为我们忘记了“真实是最伟大的力量”,忘记了“纯洁是最优美的道德”,所以才让雷楚年一步步变质,并从英雄的神坛突然跌落深渊。
站在伽利略的角度,我们需要的是雷楚年这样的抗震小英雄来树立我们的道德标杆、来彰显人性的光辉,但当我们学习雷楚年这样的英雄之后,我们皆应该是英雄,而不再对“英雄”盲从、迷信、依赖。然而,我们的可悲之处正在于此,居然把一个抗震小英雄当作了救命稻草,居然会相信他能“帮人找空姐工作、帮人就读重点中学、购买驾照”。从这,我们可知我们与公民社会还有多大的距离。“抗震小英雄”雷楚年的变质,是他个人的悲哀,更是我们集体和时代的悲哀。
如何对待英雄,英雄如何对待现实,丘吉尔是一个很好的故事。二战中,丘吉尔为挽救英国命运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法西斯主义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欧战刚结束,丘吉尔便被英国选民抛弃了。起初,丘吉尔抱怨“英国人民忘恩负义”;但很快,他就理解了,他自己也承认,自己是打仗能手而不是经济能手,英国人民用选票让他下台,正是英国人民理智的表现。那么,对待雷楚年,我们的理性去哪里了呢?不仅对他的不上课没有纪律处分,居然还有老师花5万托他“办事”。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在喧嚣的媒体、大众的狂欢中,一夜之间可以成就一个“英雄”;这也是“最坏”的时代,真正的大师、伟人往往还难以留下一个伟岸的背影。“抗震小英雄”雷楚年的变质,只是众多变质英雄中的一个。我们理应给抗震时雷楚年的英雄举动一个高光时刻,雷楚年也理应有他自己人生选择的自由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而问题恰恰在于我们没有给足够的机会去让他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量变终于酿成了质变。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问天下,谁是真的英雄?尼采曾经说过:“人是应当被超越的”。“抗震小英雄”雷楚年的变质究竟是谁之过?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反思机遇:应该怎样成为英雄?应该怎样对待英雄?对“英雄”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像一缕青烟,寻求寒冷的天空”,“明知世界冰冷,也要尽力燃烧”,期待我们不再为雷楚年这样的英雄、这样的变质而震惊、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