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记忆 ● 郭文婧
从今年年底开始,北京、上海等铁路局所辖的客车(除动车、高铁和城际外)车体颜色将重新刷上绿色,全新概念的“绿皮车”将回归大众视野。
曾经的岁月里,人们坐着绿皮火车走出故乡,去外地探亲、求学、打工、经商……从而认识了外面的世界。绿皮车,见证了几代人成长的历程,承载了几代人的生活憧憬、梦想和希冀,也见证了中国一个时代的发展脉络。
只有当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曾经的绿皮车,喷着浓浓的白烟,带着“哐当哐当”的铁轨撞击声,运行速度慢,停点多,没有空调,可以打开车窗,有时人挤人,但列车员会自我介绍、会提醒乘客,不时还会遇到好心人给老弱病残孕让座,更重要的是,价格便宜……当我们不得不身临其中的时候,往往少不了抱怨;但当它和我们作别的时候,我们又难免回忆其旅行中带来的山水清风、文艺浪漫,真令人五味杂陈。
就在“绿皮车”快成为人们铿锵记忆的时候,突然,它要回来了,这无疑会撩起很多人的“绿皮车情结”。可是,原来的铁道部,已经不存在了;原来的低票价,也不存在了;原来乘坐的体验元素,也已被空调、封闭式车厢、陌生的双眼取代了。物是人非,这个绿皮车不是当年的了,我们的绿皮车情结,也只能给我们自己进行一下心灵的慰藉。
重回“绿皮”的原因是什么?现在还不得而知。媒体上只是一些“有关人士”说法,是为了让铁路职工和乘客更好地掌握哪些是快车哪些是慢车,更加便于管理和乘坐,是为了加大对普速客车商业资源、特别是广告市场的开发力度,是为了更好地区分市场和塑造品牌……如果真是如此,人们的“绿皮车情结”,就只是被再一次廉价利用了而已。
时代的发展不可能开倒车,但新时代的“绿皮车”能否最大限度地去满足人们曾经的“绿皮车情结”呢?“绿皮车情结”是一种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那么,曾经的优质服务能回来吗?能让乘客去享受路边的风景吗?能将商业化的利润尽量回馈乘客吗?列车上的乘客还会有那么多自发地互动吗?能借新的绿皮车去宣传曾经的开拓闯荡精神吗?……
尽管火车的运营主体,铁路总公司已经商业化了,但是,它还是我们的国有企业,我们依然是主人。只是不知道,回归“绿皮”,铁路总公司是否读懂了我们的“绿皮车情结”呢?新时代是否会在传承的基础上塑造一种新的“绿皮车情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