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
时间:2014-10-10 A+   A- 举报

城外笔谈 ● 杨谔

生活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有位老先生对着众人感叹道:“这个世上,竟然找不到一个不好名的人。”言罢还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这时座中有人站起来:“您老说得很对,当今世上,只有您老能做到不好名啊!”老先生听了,不禁喜形于色。老先生因好名,为人嘲弄竟浑然不觉。

好利之害,很容易看到,故历来饱受指责。好名,尤其是好美名,背后虽因此有些不堪的勾当,然因有“美名”遮掩,常人轻易识破不得。如细算,历史上的好名之徒一定不少于好利之徒。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世家子弟,早年好名,豪侠,落拓纵酒,遇贫即施,最后家产卖尽,移家南京。《儒林外史》中杜少卿的人物原型就是他自己。小说第四十四回,他借少卿与余大先生的一段对话,表达了无奈与悔恨:“余大先生叹道:‘老弟,你这些上好的基业,可惜弃了。一个做大老官的人,而今卖文为活,怎么弄的惯!’少卿叹道:‘我而今在这里……那从前的事,也追悔不来了。’”冯小刚《我把青春献给你》一书,记录了一件王蒙未能冲破“名关”的趣事。华艺出版社的老金请王蒙、刘震云、王朔吃饭,冯小刚蹭饭。王朔等开捧王蒙。王蒙冷着眼把他们一一堵了回去。几位“滑头”不罢休,轮番上阵,嘴巴越说越甜,最后“王蒙老师沉着的脸慢慢地现出灿烂的笑容。我们一起碰杯喝酒……两位王老师心情都非常好……饭局又延长了一个多小时。分手时大家都有些意犹未尽,依依不舍。”

莲池大师认为,与好利相比,好名之害尤甚。因为“思立名,则故为诡异之行;思保名,则曲为遮掩之计,终身役役于名之不暇,而暇治身心乎?”(《竹窗随笔》)《雍正王朝》中的山西巡抚诺敏,是个典型的清官,但因为好名,“借”银入库,欺瞒朝廷,最后落得个被腰斩的下场。

而今好名者少好利者多,许多好名者,其最终目标实为得利。某“首善”先生,隔三差五地张致出种种花样来,为的是“骗个好项目”,去赚那动辄以千万计甚至数亿计的“银子”。还有文化艺术界,大大小小的“腕们”厚黑无比,炒作不休,毫不掩饰“追名”背后的“逐利”。

我与莲池大师的观点略有不同:“好名”之举不必一概否定,光明正大的好名,是人类向善向上的动力。若有人问我:你好名否?我答:我亦好名,但不强烈,且自警恪守“君子好名,谋之有道”的原则。为何?付出劳动,乐意奉献,有益社会,真名美名早晚会不请自来。虚名则要靠真金白银去换,还要赔上巧言令色、点头哈腰、车马劳顿,最后却仍恍若大梦一场,不待身去名已灭,我以生意人的精明,决不会作此等赔本的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