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代价能否“倒逼”出文明
时间:2014-09-12 A+   A- 举报

并非闲话 ● 石敬涛

9月9日下午4时30分许,郑州市某公交车上一名老人突然倒地猝死。车上乘客称,老人之前曾因让座问题与一名小伙子发生争执,争执内容大概是老人让小伙子让座,而小伙子没让。两人在争执中发生了辱骂,老人还动手打了小伙子四个耳光,不过小伙子并未还手。急救人员奋力抢救40分钟,老人还是走了。老人家属接受急救人员询问时称,老人患有心脏病。

关于让座的是是非非与争执甚至是大打出手,我们已是见得太多太多。比如,就在9月4日,在武汉市801路公交车上,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因坐在老年座位上没有给旁边的老人让座,被几名老人暴打。比如,在广州地铁4号线因为让座问题老少掐架发生令人震惊和血腥的“咬人”流血事件。而现在,这位老人因为座位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这实在是令人痛心,并让公众的目光再一次对准了公共空间的让座、尊老爱幼等“老掉牙”的命题:究竟还需要多少血和生命的代价,才能倒逼出所谓的文明,才能催生出所谓的道德呢?

看到为了让座而大打出手的这些新闻,笔者总是会在第一时间想起余秋雨先生的一段话:“文明的伤心处,不在于蒙昧和野蛮的搏斗中伤痕累累,而在于把蒙昧和野蛮错看成文明。”客观来说,让不让座,只能凭自觉而不是强制,让座是情分,不让也算正常,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进行道德谴责和道义上的绑架。固然在商品经济下,“让座”似乎越来越成为了“稀有”资源,而我们的社会,又特别需要这种良好风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让座就成为人的必须,并不意味着老人对不知道尊老爱幼、未能主动让座的人大打出手。换句话说,文明与不文明,两者不能以牙还牙、以暴制暴、以不文明的方式对决不文明的行为。

现在,这位身患心脏病的老人,这场“文明”与非文明的对决,何尝不是最让我们无奈叹息的“文明伤心处”?这种“文明”与不文明的以牙还牙、睚眦必报,又何尝不是文明的“第二次摔跤”,是“把蒙昧和野蛮错看成文明”。这种以牙还牙,除了为社会和我们的公共空间增添几分粗暴乖戾的情绪之外,又能留下什么?又怎会激发沉睡的道德资源,如何重构文明?要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国民的文明素养,公民的公共精神以及一个健康和谐的市民社会,也不是四个耳光就能“掌掴”出来的。要想真正从根本上提升国民素质,尚需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国民公共空间和公共精神,尚需一个多向度的规则和制度文明来直面那些“活着的传统”。而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价值体系的修正甚至重构的漫长过程。而这,不是凭借老人的“掌掴耳光”就能从天上掉下来的。

总之,对于文明的渴望、重建心切,这并不意味着对于“非文明”的行为就可以忘乎所以、不择手段、不计成本,甚至用更不文明的手段进行报复。“最强大的哲人也无力宣称,他可以从整体上营造一种文明。人们能做的极致,也就是为社会和历史提供一些约定俗成的起码前提”。现在,悲剧再次发生,这位老人付出了生命令人惋惜,但是对于其对待不让座行为的粗暴之举,我们并不赞同。我们应该时刻秉持这样的一个基本立场和理念:血和生命的代价,是倒逼不出文明和道德的。当“文明”与不文明以牙还牙的时候,我们的社会离文明的距离只能背道而驰,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