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记忆 ● 李敬荣
人生漫长,却也短暂。上学时的许多老师,在岁月的褶皱里如过眼云烟,早已烟消云散;有的老师却一直留在记忆的深处。菜没味,需加点盐;日子没味,也需加点“盐”。生活里的一些人和事就是“盐”,它使我们平凡的生活多了滋味。
高中时教我历史的32岁的冯伟民老师,身材标致,精明干练。他家在省城,一个人在这偏僻小镇教书,感觉他是卧薪尝胆。他要考研,在我们这帮忙于高考的中学生眼里,是很了不起的。从他那儿,我第一次知道了,考上大学还不是顶点,还要考研,考博。
冯老师在一间大约六平方米的“斗室”里吃饭、睡觉和办公。有时我和几个同学去请教问题,不由自主地就想起数学家陈景润。冯老师的那间小房子,与陈景润的是那么相似,里面住着的也是一位奋发图强的人。
我们喜欢听冯老师讲课,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天南地北,古今中外,神乎其神,简直像说书的,总给人留下精彩。一个在我们看来比较教条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课上也鲜活生动起来,变得那么充满情趣,旁逸斜出。如讲甲午战争,一清军将领“不战不守不降”,他绘声绘色,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我们下课了还意犹未尽。冯老师还教给我们巧记历史事件的方法,如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新文化运动;1917年,张勋复辟;1919 年,五四运动,每两个历史事件是奇数,都相隔两年。历史课要记的东西很多,但大家都乐于学。主要是因为冯老师常常给历史课加了点“盐”:穿插一些类似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容易记住。我们背地里悄悄叫他“盐老师”。
现在,我自己也做了老师,平凡的岁月里,学习工作,三尺讲台,三点一线,天长日久,琐碎单调,令人厌倦。这时候,我就会想起冯老师,他的音容笑貌就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也向他学习,时常在课上加点“盐”,让学生爱吃,吃得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