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笔谈 ● 杨谔
人多以为像我这样放浪豪侠气质的人喜动不喜静,其实不然,我喜静。书法诸体中,人以为楷书求静,其实楷书最需写出动感;人以为草书求动,其实草书的高境是静。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有时恰恰是一种反动。
静能康健。
生命在于运动。如何把握运动的强度、时间,采取何种运动方式,应因人而异,各有巧妙。著名医学专家陈良老人曾嘱咐我:“你没必要学人家天天去跑步、打球、游泳,像你这样体型的人,不能不运动,但也不必要剧烈运动,以散步为宜。偶尔三朋四友出去走走聊聊喝喝茶,也是一种运动。”他最后说:“我主张生命在于静养。我九十高龄了仍如此健康,一顿吃得下一斤红烧肉,就是静养的结果。”还有一养生专家告诉我,人的健康状况取决于三大因素:遗传、工作环境、心态。第一点几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第二、第三点大有讲究的余地。
静能生慧。
丢一块石子在水里,水波晃动时我们无法看清水里、水底的情况 ,待水面恢复平静后,一切都能了然。白天,人在诸事繁杂、心思混乱之际,判断、处理事情容易失误。但如在子夜或子夜以后醒来,心地清宁,静卧静思,白天自己所作所为的优劣对错便会看得清清楚楚。这就是静的好处。佛家所谓“静见真如性”、“性水澄清,心珠自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由此推断,古人“一日三省吾身”中的第三次“自省”,想必是在夜深人静之时。
静能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在旧作《将有水绘园之行晨登狼山作》一诗中有两句诗:“你我皆傀儡,掣线谁巨掌?”我们无法摆脱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时代,但我们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自心的独立。从众、攀比、人云亦云,人家造屋我买房,虽然跟上了时代的“大流”,但作为个体的价值却在渐渐失去。惶惶然,忙忙然,是心无定见的表现。静,以不变应万变,在人海中立定精神,始终如一,如此假于时日,自己的追求就会变为现实,自己的心境也定能清澈高远。如果朝秦暮楚、朝三暮四,到终了只能是一事无成。明代莲池大师《竹窗随笔》说,人活在世上各有所好,而且都是伴着这个爱好以度日而终老,但清浊不同,以乐于清修、时时保持内心的宁静清净最为佳胜。
静不是消极的守,也是进取的一种。古人云:“处世若大梦”,唯“静”,方能拈住梦中那一朵如花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