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垦牧摇篮情
时间:2014-04-04 A+   A- 举报

——记苏北抗大九分校

东南中学四合院是苏北抗大九分校旧址。该校前身为清末状元张謇于1920年所建的垦牧高等小学,简称垦牧校。抗日战争爆发,南通沦陷后为了坚持抗日教育,通州师范学校(即今南通师范)于1938年8月迁于此,又称“通师侨校”。1942年2月,粟裕将军率新四军一师师部驻扎于此,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反“扫荡”、反“清剿”斗争,开辟、建设、巩固、发展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1942年5月,苏北抗大九分校在四合院成立,粟裕、陶勇、钟期光、季方、顾尔钥、梁灵光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进行革命活动,播撒革命的火种。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党政军和科教文卫人才,被誉为“革命干部的摇篮”。

1941年底,日军集中兵力向新四军一师师部驻地进行重点扫荡,疯狂寻歼一师首脑机关和主力部队。粟裕率新四军一师东进启海,与先期到启的三旅旅部汇合,开展游击战争,伺机打击敌人。

1942年的春天,新四军一师师部进驻海复。当年,四合院里聚集了垦牧校、通师侨校和新四军一师教导大队的青年人。这是一支新生的抗日力量。粟裕师长、陶勇旅长和夏征农、顾尔钥等革命前辈,多次亲临四合院,召开军事会议,检阅抗日队伍,接见爱国人士,组织军民联欢,激励莘莘学子,点燃革命之火。

五四青年节那天,通师侨校的学生在一师师部教导大队的帮助下,举办了运动会,参加的还有战地中学等多所学校师生。粟裕参观了运动会,并深入学生中深入交谈。当天晚上,一师师部在通海垦牧公司广场上举行盛大的五四青年节纪念大会,粟裕作了认清形势、团结抗战的重要讲话,还同大家一起观看了一师三旅服务团演出的《大红灯》等宣传抗日救亡的精彩节目。5月17日,粟裕参加了通师建校四十周年庆祝大会,并在会上讲话,师生深受鼓舞和教育。

也就是在这个四合院里,诞生了著名的苏北抗大九分校。1942年5月,新四军一师根据华中局的决定,将抗大苏中大队正式改为抗大九分校,粟裕师长亲自担任校长,刘季平担任副校长,张日清担任教育长,谢云晖担任政治部主任。学校设军事队、政治队、参谋训练队、青年学生队、地方武装队、电台训练队、会计培训队等7个队,另附设一个医务干部训练队,全校教职员共600余人。九分校对学生集中进行军事、政治、文化教育,讲授游击战术是军事教育的重点,许多启海青年和垦牧学生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日伪军大规模扫荡的情况下,抗大学生白天上课,晚上转移,和军民并肩冲锋在抗战第一线。

1942年5月底,盘踞在启东吴仓港的国民党忠义救国军范巧林部,和日汪勾结一起。他们不打鬼子,专搞反共摩擦,破坏抗战,欺压百姓,民愤极大。粟裕决定除掉这个祸患。当时粟裕身边只有3个连,兵力不足,特派抗大九分校三中队参战。6月3日晚,抗大三中队袭击汇龙镇伪军成功后,又冒雨奔袭吴仓港范部,在其他7个连队的配合下,经过40分钟的激烈战斗,生俘范巧林部200余人,缴获敌人电台一部和全部枪支弹药。这一仗为开辟启东东区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不久,日寇南浦旅团1500余人,纠集伪军2000多人,分九路“清剿”苏中四分区。情况十分严重,抗大九分校奉命突破封锁北上,在南通吕四港的三甲镇入海,登上捕鱼大木帆船。各队分散自学,教员深入船队组织讨论,解答难题。夜间行船遇上海匪进行战斗。每天吃炒元麦干粮,学员肚胀、便秘、不消化,淡水用完喝海水,海水拌炒麦面又苦又咸难下咽。渔民冒着敌人“扫荡”和“海匪战斗”的危险,和抗大学员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将自己捕捞的鱼送来给学员吃。潮水退了,学员们就下海拣蛤蚌吃,他们在海上度过了十多天的艰难生活。

1942年的抗大九分校,一直处于频繁战斗、高度流动的状态。学员们一面行军战斗,一面坚持学习,当日伪大举“扫荡”的时候,学校主要是行军作战,但也不放松,利用有利时机学习;当“扫荡”间隙或情况比较稳定时,主要进行教学,也不放松日常的战备工作。

1943年1月,由于日军对苏中反复“清乡”,九分校南下转入茅山西南的溧水地区,完成了苏中到苏南的战略转移。1944年春,随着整个苏中形势的好转,第九分校返回苏中地区,6月1日改为“苏中公学”,从而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抗大九分校的特殊经历,为整个抗日军政大学的教育事业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谢云晖,曾任抗大九分校政治部主任,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在斗争中锤炼革命意志和培养优良作风,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是九分校的又一特点。 第九分校经常战斗和流动,即使不打仗,行军宿营也都处于高度的战斗准备中。一次学校进驻三仓,刚要就餐敌人就打来了,动作快的吃了饭,动作慢的只好饿肚子……

宋廷铭先生是平阳早期重要地下党人,1941年根据组织决定前往苏北参加新四军,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九分校读书、任教,后到新四军苏中公学担任政治教员。他在回忆录《鳌江潮》中分享了在抗大九分校工作生活的那段一生难忘的经历,他说抗大九分校是距离日伪黑暗统治中心大城市南京、上海最靠近活跃的钢铁赤流!更是培养蒋家王朝掘墓人的革命熔炉!校友们都为母校而感到万分骄傲!

“1942年3月至12月在抗大九分校学习的那段时间,是我革命生涯中,斗争最复杂,环境最恶劣,战斗最频繁,物质最困难,生活最艰苦的一段经历。那年我刚满17岁。恶劣环境的考验,锻炼了我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艰难生活的磨练,培养了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树立了奋斗终身的革命理想。”抗大学员唐景雄在深情回忆1942年新四军抗大九分校的学习生活时这样说道。

抗大九分校共举办5期,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培训了3300名军政干部,这批干部成为党和军队的栋梁之材,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抗大精神照千秋

位于海复镇的东南中学校园深处的老四合院,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三进两场心”的建筑风格、粟裕将军的半身铜像和甬道上的苔痕、庭院中的树影,无不佐证着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成色。这里就是苏北抗大九分校旧址——垦牧校。这座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50平方米的四合院,出自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之手,已历经92个春秋,从垦牧校到通师侨校、抗大九分校和东南中学,光阴荏苒,四合院在战火中得以幸存,并浓缩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据东南中学校办主任倪永鹏介绍,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为发扬传统、保护文物,东南中学决定对抗大九分校旧址进行修缮。修缮工作得到广大校友的支持,很多校友慷慨捐资,共筹集资金30000余元,竖起了张謇、粟裕两尊塑像,供后人瞻仰。粟裕纪念室内陈列的珍贵实物和图片资料,相当部分也是来自新四军老战士和抗大老校友的捐赠。2002年,抗大九分校旧址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我市目前唯一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许多新四军老战士和抗大老校友以及他们的亲属也纷纷故地重游。老校友们深情地回忆说:“抗大既是革命启蒙教育,也是一辈子定方向的教育。”还有的说:“抗大教育,对自己奠定革命立场,确立革命人生观,影响很大,终生难忘。”今人欣慰的是,作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年东南中学四合院接待了来自市内外百余所学校,每年接待参观学子1万多人。每年新生入学后,给学生们上的第一堂课总是讲述当年爱国青年在这里勤奋苦学、投身革命的事迹。每当海内外校友来此瞻仰旧址,他们总会给学生回忆当年在这里学文化、学军事、同日寇开展斗争的故事。东南中学以四合院锤炼的“教育救国、抗日保国、勤学建国、科教兴国”爱国主义教育主线,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

由于建成年代久远,又地处沿海,许多木结构已腐烂,后二层楼也已被定为危房。2011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通过市政府招投标中心对“抗大九分校旧址”进行编制维修规划方案,并于2011年3月报江苏省财政厅和江苏省文物局。江苏省文物局发文,同意对“抗大九分校旧址”进行修缮保护。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文物局发文拨款40万元用于修缮“抗大九分校旧址”。同时,启东市政府拨付修缮经费800万元和展陈经费200万元。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黄一彬介绍,修缮工程于2013年10月开始动工,修缮后的“抗大九分校旧址”内设抗大九分校纪念馆 、张謇垦牧教育纪念馆和东南中学校史馆,计划于2014年12月对外开放。

黄一彬说,“抗大”这一传承的精神在今日迅速发展的和平年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修缮后的“抗大九分校旧址”会将“抗大”的伟绩永载史册,让“抗大”精神照耀千秋!

将军档案

粟裕(1907—1984):湖南会同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师长、军团参谋长,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副指挥,新四军一师师长兼政委,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南京市市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央军委常委,军事科学院第一政委,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第八至十一届中央委员,中顾委常委,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1942年1月中旬,粟裕率第一师指挥机关转移到苏中第四分区,具体指导第四分区的反“扫荡”斗争。3月,兼苏中区党委书记。5月,抗日军政大学苏中大队改称抗大九分校,粟裕兼任校长。6月3日,指导第一师第七团进行斜桥伏击战,歼灭日军70余人、伪军140余人,缴获平射炮1门。6月5日向新四军首长建议,乘日军发动浙赣路战役、国民党军队向南溃退之机,新四军主力向苏浙皖边区发展。9月25日指挥第一师第三旅一个团进行谢家渡战斗,歼灭日军南浦旅团第五十二大队大队长保田以下110余人。

本报记者   包铃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