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花去
时间:2014-03-28 A+   A- 举报

桃红了,柳绿了,“杨八姐”也要去游春了。

游春赏花,贵在得趣。

宋代周密《武林旧事》记载了两种游春方式:禁中帝王赏花得有序之趣。有关部门在帝王嫔妃出行前要预先作好各种准备:“凡诸苑亭榭花木,妆点一新,锦帘绡幕,飞梭绣球,以至裀褥设放,器玩盆窠,珍禽异物,各务华丽。”甚至还要安排小太监们“悉效西湖景物”,摆设店铺及货郎杂耍等。赏花顺序也有规定:“起自梅堂赏梅,芳春堂赏杏花,桃源观桃……”天子脚下的小民,无日不在春风鼓舞之中,得自由之趣。青门菜市,东西马塍以至尼庵道院,无不是他们寻芳讨胜、极意纵游之处。“随处各有买卖、赶趁等人,野果山花,各有幽趣。”赶趁人,是指走江湖的艺人。

如今人口密集,生活节奏快,休闲娱乐,虽说是各有巧妙,但大多表现为“一哄而出”。车挤车,人挤人,一派窘迫之状。不是人赏花,而是花笑人。赏花之法,我意宜急中求缓,远离喧嚣,人远我近,有备而赏,最后获得“情景双美”。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那是高中后的读书人为了尽情地释放喜乐的情怀,其意本不在赏花。踏青赏花,惟缓方能赏得人所未知未见之妙。缓中得味,缓中得奇,缓中得趣。

景点人山人海,南腔北调,此呼彼应;你挤我拥,各不相让;垃圾处处,使人几无立足之地,也不得片刻清净。无法赏春,去又何益?莫如人远我近,不必名山大川,乡村风物照样能耳目一新。桃花蘸水,蜂蝶轻狂,春气熏人,何处不是图画?天地造物赋形,均有其可鉴可赏处,有美不赏,任其生灭,岂不白白辜负?

出门之前,相关的人文知识是必要的,临时抱佛脚也总比不抱的好。同样是面对“草色”,韩愈发出的是“最是一年春好处”(韩愈《早春》)这样充满欣欣生意的赞美,而李叔同发出的是“晚风拂柳笛声寒”(李叔同《送别》)这样的唉叹。为何?人文积累、人生境遇不同故也。山水草木是物,是客观的景,人文知识的积累最能诱发主观的情,能让人由此及彼,展开丰富的联想,景外生景,因景生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情”“景”结合,境乃生焉。体会不到“境”的游赏,犹如白开水淘饭,味道终究是寡淡了些。    杨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