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改革开放至今,人们最大的变化是口袋里有了钱,生活富裕了,精神文化生活也相对提高了。然而随之而来的大把花钱、讲排场、玩阔绰和无原则的奢华浪费,把我们民族的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扔到了九霄云外,让“腐化浪费”的糟粕文化风习大量地侵蚀来自不易的改革成果,并成为我们社会不得不面临的严峻问题。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我们中的一些人并没有看到奢侈浪费的危险性,相反还对那些勤俭节约、坚持弘扬节俭办公的干部扣上一顶“抠官”和“小气鬼”的帽子。
“抠”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意识里,就一直是一个贬义词,尽管正当的“抠”一直是民族精神可圈可点的一面正能量旗帜,然而,人文的潜意识里,这个“抠”字总会是灰头垢面得令人看不起。这也许就是一个民族精神与现实之间的文化误区。
其实“抠”理应是一个褒义词。生活节俭,对浪费者来说是“抠”,可是就因为这个“抠”却使我们吃了上顿不愁下顿,这样的官却能使老百姓得以丰衣足食,颐养天年。
所谓的“抠”是有立场的,如果你站在节俭意义上去“抠”那就是正能量。在我国的人文历史上,其实视“抠”为节俭意识的皇帝也比比皆是。比如汉文帝、隋文帝、唐玄宗、宋太宗、明太宗、道光帝等,都是被百姓称颂的节俭品高的“抠官”。
比如汉文帝以节俭自持,是个谦逊克己的君主。他在位时不仅国家财力严重不足,人民生活也相当困顿。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由于“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农民们遭受着残酷的剥削,而淫侈之风日益严重。为了扭转这个奢侈之风,汉文帝身体力行,以节俭约束自己。他在位23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还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平时穿戴和生活一律从简。
在近现代的文化历史中,主张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老一辈共产党人,可以说数不胜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以及在社会主义初级建设阶段涌现出来的好干部焦裕禄等许许多多的共产党员,他们无不都是始终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民族美德的典范。
崇尚俭朴、反对奢华、艰苦奋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党始终坚持和倡导的优良作风和克敌制胜的法宝。当年,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看到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吃的是粗糙的小米饭、穿的是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住的是简陋的窑洞时,就感慨地称赞这是存在于共产党人身上的“东方魔力”,并断言这种力量是“兴国之光”。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最困难的时期莫过于五六十年代,那时候,新中国几乎天灾人祸不断,可是当年全国人民在毛主席为首的一届国家领导人的领导下,坚持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硬是凭着“勒紧裤带”的拼劲,使中国度过了困境,步上了现代化建设的快车道。
而现在一些先阔起来的人已把节俭看作小气和抠门,把浪费当成促进消费。这些人完全忘记了我们资源匮乏的国情。我国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5、1/10和1/22。在全国六百多个城市中,已有四百多个供水不足。今天,深感水荒、电荒、煤荒、油荒切肤之痛的我们,理应深深感到反腐倡廉、厉行节俭的伟大意义。
当前,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兴反腐倡廉、勤俭节约之风,这就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好兆头。据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仅豫西一个小县,在禁止公车私用、公款违规消费等奢侈浪费方面就为国家和百姓节约了800余万元,这个县,利用这笔钱为百姓办了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一所困境老人幸福院和建立了一个困难大学生扶持基金三件大好事,深受百姓的赞扬。
说实话,我们的社会要从奢侈浪费的糟粕文化中走出来,实现全社会清廉行事、勤俭节约,首先需要的是我们的各级领导来带个好头,老百姓要看的就是官员如何做官。我坚信,那一定是一路历史风尘、一路掌声响起的大好事。
宋殿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