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元夜今年元夜
时间:2014-02-14 A+   A- 举报

元宵节又到了,每年此时总会想起欧阳修的词《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样的昨是今非和欢快失落确实让人感伤惆怅。每人每年的元宵节不尽相同,我在这说说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20多年前,带着高考落榜的失意到了外婆家,在那里度过了一个异乡的元宵节,那是丹顶鹤的故乡——扎龙。这里是一个芦苇遍地的自然保护区,禁止燃放烟花,也没有花灯,这给我愁闷的心又添了一丝落寞。虽然元宵节那天舅母做了很好吃的汤圆,但我还是只吃一个就放下了。多年后翻开尘封的日记,那天晚上曾写了一首诗——“芦苇萧萧鹤不鸣,此夕无彩亦无灯;暗夜浮云窗外雪,孤寒一刻是心情”。诗虽不好,但也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心境。

第二年春,当兵去湖北,在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都很快乐,唯有最后一个蒙上了难以挥去的乡思。那天晚上,连队给每人发了一碗汤圆。我对湖北饮食很喜欢,觉得此地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节日的食品也肯定正宗,因此吃得很香甜。晚饭后,不值班的战士可以出去逛逛,我就和两个战友去看灯。正兴致勃勃观赏花灯时,突然听到一个家长哼着歌哄有些不耐烦的孩子——“卖汤圆、卖汤圆,吃了汤圆好团圆……”听着它,我突然想起家乡,想到父母,不觉眼眶湿润了。回到连队后写了一首诗——“吃罢汤圆著新装,元宵节里看灯忙;一句歌声游子意,引得思乡泪两行”。是啊,当时没有手机,电话也不方便,与家乡的联系只有书信,不知飞雪的故乡,此时父母是否也在吃汤圆、赏花灯,或在想着千里之外的我。

一晃20多年过去了,我又离开白山黑水来到上海,这是一个很注重生活质量的城市,与节日相配的饮食既齐全又可口,有用黑芝麻、猪油、糖、水磨粉调成的当地汤圆,还有蟹粉和鲜肉汤圆,味道不仅有甜的还有咸的,满足着各地打工者的不同口味。来到上海的第一个元宵节,所在单位发了两袋汤圆,我又用稿费买了一瓶石库门和一条大黄鱼。饭后用手机给父母打了电话,聊了很久,全无以往的惆怅和乡思。

如今又一个元宵节到来,人们又要举杯欢庆了。我一边回首往昔,感慨人生的沧桑和生活的多彩,一边满斟幸福的美酒,以诚挚的心情祝愿亲朋好友和天下所有善良的人们节日快乐。

刘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