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陈子善一起看张爱玲
时间:2013-07-26 A+   A- 举报

即便是一般读者,只要熟悉张爱玲,都不会对陈子善先生陌生。多年来,陈子善先生一直致力于现代文学史料研究,尤以钩稽张爱玲的故实而蜚声海内外。这部装帧精美的《看张及其他》便收录了近五年来他对张爱玲研究的一些文章,对于本书的取名,他在楔子里自我解释道——“看张”者,就是我“看”张爱玲的“见解或管窥”。又因为书中所收不全是“看张”的文字,故定书名《看张及其他》。

所以,全书又分上下两编。上编专旨于“看张”,乃志陈子善先生自己在发掘张爱玲史料过程中的逸事,同时又涵蓄了先生对张爱玲研究的独特思考。如《张爱玲遗札,十四年后送达上海》一文里先生在宋以朗赠送的《爱憎表》(张爱玲未能完稿发表的散文)复印件里考证出张爱玲对早期佚作被不断发掘之事的态度的微妙转变。《上海张爱玲故居的喜和忧》里先生洞幽察微,不但辨识出常德公寓张爱玲故居牌文上的常识错误,甚至通过立牌者变化的细节作出不可言传的思索。循着这种思索,细心的读者便会领悟到当下张爱玲研究的民间性。《〈小团圆〉的前世今生》中陈子善先生依据自己的交往经历和深入思考,对《小团圆》创作及出版的原委与经过作出了权威的判断。

下编是作者对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些随感,虽然不似学术论文那样“规范”,但时有振聋发聩之语。如《现代文学史的另类书写——赵景深“文人剪影”解》中,先生针对目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文学史写作,认为赵景深的“文人剪影”系列不啻为“新的文学史写作多元化的可能给出了有价值的启示”。《打捞文学史的失踪者》里先生在评述青年学者眉睫的史料研究的同时,对一些才华横溢的作家“缺席”于现行的文学史著述表达了遗珠之憾,并着重地谈到了发掘“文学史失踪者”的意义。在《从季羡林先生的一封回信说起》、《我所知道的金性尧先生》这类文章中,陈子善先生又通过片言只语,勾勒出文化前辈的音容笑貌,和文化人之间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往事,颇可使读者从侧面一睹那些杰出人物的风采。

作为“新古籍的拓荒者”,陈子善先生在华东师大执教三十余年,《看张及其他》里的文字既“注重史料力避空论,从文本出发又不过度阐释”,同时又丝毫不见学院派严肃刻板的痕迹,反而灵动鲜活,使人在愉快的阅读中获得不匪的收益。和体系森严、鸿篇巨制般的专著相比,这本由几十篇短文连缀而成的《看张及其他》似乎只能算亲切而随和的“小书”。最后,借用明代公安派袁中道的名言来表明这本“小书”的魅力所在:“不知率尔无意之作,更是神情所寄。往往可传者,托不必传者以传。以不必传者,易于取姿炙人口而快人目。班马作史,妙得此法。今东坡之可爱者,多其小文小说。其高文大册,人固不深爱也,使尽去之,而独存其高文大册,岂复有坡公哉?”  ※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