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老人在历沧桑、经人事后,名利淡去,脸更柔和,心更豁达。这些老人总能让人感到温情和感动,值得我们引以为师。
去年5月,我到近海镇的一个村里挂职。刚去没多久,朋友就向我介绍村里有位老人,在通州办企业,曾经为村里修建公墓和公共服务中心捐过款。一开始,工作千头万绪,尚没有认识这位老人的急切想法。转眼到了9月,镇上倪书记给我看了条这位老人发来的短信,他在询问村里是否需要资金上的帮助,语气似很急切。这引起了我对这位老人的兴趣。
在和老人见面前,我稍微做了点功课。老人叫邱克敏,73岁,原籍南通。祖上随张謇来到启东创办垦牧公司,后来在近海川流港镇定居。文革中,因为家庭成分问题,生活很不如意。改革开放后,进了南通一家小型国有企业,几年之内当到车间主管。90年代辞职创业时年近六旬。我很好奇,快60岁的人怎么会有如此强烈的创业欲望?
10月的一天,我终于在邱老先生的公司和他见了面。这是一个不苟言笑的老人,人很精神,也很有长者的“范”。坐定之后,我向他介绍了自己和村里的一些情况,也感谢他以前为村里和村民所做的事。老人认真地听着,没有因为我的赞美而露出丁点笑容。相反,我能感觉到他在不停地观察我。老人的思维非常敏捷,也很能控制谈话的内容与节奏。从和他的谈话中,我迅速地勾勒出对老人更清晰的素描:一个年销售8000多万元的公司的老总,一个拥有多项专利的技术型管理者,一个会多种乐器年轻时经常从事民间文艺表演的业余乐人,一个经历许多磨难并把人生过往视为财富的老人,一个每年都要反哺乡梓回报社会的爱心人士。他很清楚我此行的目的,临近告别时,他终于对我说,只要我能真心为老百姓做事,他一定会给我支持。
老人那天的话不多,所以心意有些不可测,我无法确定老人如何兑现他的承诺。但我随后发现,疑虑是多余的。一个星期后,老人往我账户上打了10000元,让我在中秋时代为慰问村里的老人和困难户,并再三叮嘱,不要说出是他捐的款。没多久,老人又托他的一位邻居向几十个需要帮助的人送出了一笔钱。春节前,老人告诉我今年他不能返乡,请我再为他把心意送到乡亲之间。
这期间,邱老先生和我只是偶而通个电话。待到第二次见面时,已是今年3月,我在去南通侨联办完事后,来到了老人的公司。我对他说,村里还要建点农路、架设路灯。老人答应得很痛快。回到村里,我把这事透露给了几个和老人相知的村民,他们告诉我,老人已经为他们出行必经的一条邻村道路捐了10万元。过了1个月,我打电话告诉老人,村里要交建路保证金,几天后,老人汇来了12万元。
第三次见到邱老先生是在他弟弟的送别仪式上,老人代表亲属致辞。这是一篇不经修琢、娓娓道来的平常话语,但是老人对亲情、对乡情、对社会的感悟,却深邃似海、博大似海。
老人如海,又如我师。 ◇陈南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