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特型演员古云
时间:2013-06-07 A+   A- 举报

京城五月,杨絮曼舞。我们兴致勃勃地赶往六里桥八一电影制片厂,拜访毛主席特型演员——启东老乡古云老师。

车近制片厂,远远望见一位老者伫立门口,身材魁伟,天庭饱满,标志性的大背头,体态、相貌与毛主席无二,正是等候我们的古云老师。

走进古云老师工作室,正面墙上张贴着一幅毛主席标准像。仔细端详毛主席画像,再细细打量眼前的古云老师,从脸型到发型,从眉宇到五官,我不由暗叹:像,真像!

古云老师古道热肠,忙着沏茶。大红袍、枸杞子、决明子、菊花,合泡一壶,又香又酽。

一落座,我便敬上一支烟。古云老师微微侧身前倾,右手的食指和中指直直地夹了烟,慢慢送进嘴角,目光祥和而深邃。两人对视的一刹那,我真如触电般一震:对面端坐着的分明就是毛主席啊!难怪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老人,虽然中风多年口齿不清,但一见古云老师,就热泪盈眶地喊:“毛—主—席!”

“演好毛主席,是我一生最大的追求。”古云老师呷上一口茶,语气庄重而坚定地说。古云老师曾是启东戏曲表演队伍中的一员,后来长期在南京从事摄影文化服务,过着安居乐业的小康生活。当有伯乐慧眼识珠,认定他适合担任毛主席特型演员时,他已年过六旬。但有这样一个特殊条件,能够扮演毛主席,去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去宣传毛泽东思想,去为人民服务,古云老师觉得义不容辞。于是,在南京成功出演电视短剧《主席到我家过端午》后,他便毅然舍弃原先优裕安逸的生活,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开始全新而艰辛的艺术追求。“我大概是最年长的北漂了。”古云老师笑呵呵地说道。虽然不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但古云老师的“北漂”一样充满激扬与豪迈。如今他在《毛泽东的故事》剧组工作,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

“要向毛主席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古云老师不无感慨地说。到北京只短短的三四年时间,他作为毛主席特型演员,参加多地的大型文艺演出,已经得到了演艺界同行的认可和观众朋友的喜爱。究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外型酷似,更在于他勤学善思,骨子里有了毛主席的精气神,从而形似神似兼而有之。浏览古云老师的书橱,满满当当的历史书籍、中国革命史料、毛主席著作等。席间,他娓娓道来的毛主席生平某个细节,信手拈来的毛主席语录,以及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领会,足见其精研之深,令人钦佩。难怪他被邀请作即兴演讲时,一口湖南话,结合当时当地场景引述和阐发毛泽东语录,亦庄亦谐,妙趣横生,总会赢来满场掌声。这里讲个小故事。一次文艺活动期间,主办方举行宴会,古云老师与台湾来的几位国民党退职将军同桌。席间,其中的一位老将军攻击共产党,诋毁毛主席。古云老师提醒后,那人仍然口无遮拦,大放阙词。古云老师忍无可忍,拍案而起,义正辞严地予以痛斥。对方被驳得哑口无言,只好讪讪地来到古云老师跟前敬酒赔罪。古云老师哈哈一笑:“毛主席说过:知错就改还是好同志。喝了这杯酒,我们又是好朋友嘛。不要老盯着过去,眼睛要向前看。”对方连连点头称是。由此可见,古云老师不是简单刻意地饰演毛主席,而是真正把握了毛主席的特质精髓,在日常生活中,从举手投足、言语谈吐,到个性气质、处事方式,无不深深烙上毛主席的印子,让人时时处处感受到领袖的风范与气度。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古云老师书法造诣深厚。作为中国毛体书法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他的毛体书法受到业内人士推崇。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大型系列丛书——《艺术大师三人行》,除了欧阳中石、沈鹏两位大师外,古云也名列其中。有评论家称:“古云是属于有自己语言特点的毛体书法家,他扮演毛泽东与写毛体书法,成了生活中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扮演毛泽东,从角色中体味一代领袖的豪迈气概;写毛体书法,在浩气乾坤的线条里探智寻奥。”那天,恰好全国人大机关的一位同志前来切磋书法技艺。古云老师展示新创作的几幅书法作品,笔墨酣畅淋漓,跳跃激荡,大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魄,令人大饱眼福。

“毛主席的朋友是人民。”对此,古云老师深有感触。这几年,他走访了多位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毛主席平易近人,与群众打成一片,给身边的工作人员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作为特型演员,古云老师来到韶山、井冈山,当地群众纷纷要求签名、合影,这让他深深感受到人民群众对领袖的敬仰与尊崇,也鞭策和激励着他演好毛主席,把一代伟人的高贵品格发扬光大。“台上毛泽东、台下农民工、永远不忘本”,古云老师这样说,也这样做。普通群众要求合影留念,他尽量满足愿望;一些企业家以贵重礼物甚至豪宅相赠,他婉言谢绝。最近,党中央号召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一名老党员,古云老师认为很有必要。他语重心长地说,只有心里装着人民,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告慰毛主席在天之灵。

临别之际,古云老师挥毫泼墨,题写“百花齐放”四字相赠。我暗自思忖,这幅书法作品,也是古云老师馈赠家乡文友的贵重礼物,一定要好好珍藏。                 沈衍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