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人家种植麦子历史悠久。每到麦熟时节,风吹麦田,麦浪滚滚,满目金黄,一派丰收景象。在开镰收麦前,有些农户将已灌浆饱满但仍呈青色的麦穗割下来,经过脱粒、脱壳、飏净、炒熟、磨碎做成美味麦蚕。
这做麦蚕的麦穗很有讲究,必须灌浆饱满,但仍呈青色,麦子黄了,就不能做麦蚕。麦穗采进来后,分离麦芒和嫩麦粒。把麦穗装进一只干净的白布袋,然后抡起布袋,用力在水泥地上掼。这道工序看似简单,却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用力轻了麦芒和麦粒分不开;重了嫩麦粒就被掼碎了。没多久,打开布袋,一粒粒嫩麦粒已脱落,倒进卷筛,滤掉些麦芒,再进行飏簸,便进入了炒制的环节。炒制时,一定要用硬柴,这样火头旺,而且要掌握好火候,炒得时间过短,不熟;过长,则麦粒变黄。
大约20分钟后,碧青的麦粒就可出锅,等麦粒凉透后装进袋继续掼,这是为了脱去麦粒上的麦壳。这些都是纯手工活,现在很多农村人家不愿做麦蚕吃,费时费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飏弃麦壳后,趁热用石磨将炒制好的麦粒磨成一寸左右的条子,因为形似幼蚕,所以沙地人称之为麦蚕。麦蚕色泽呈青豆瓣色,闻起来有一股麦子的清香,味道淡淡的,糯而不腻,颊齿留香。
在过去青黄不接的岁月里,沙地人就吃麦蚕, 吃麦蚕既费事又不合算,一顿麦蚕的麦子成熟可以煮三顿粥。因此,当年农民吃麦蚕是不得已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