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咋的,心里突然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或许是感觉时间过得太快,弹指一挥间,又过去了一年。这不,春节的气息已在爆竹声中沸腾。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我最揪心的时刻。总是为回不回家过年这事,在心里挣扎着。心里似乎总有两个人在吵架,一个说回家,另一个说不回家。从内心情感上讲,我也渴望回家。这和每个在外漂泊的人一样,也渴望和亲人团聚,尽情享受其乐融融的家庭温情。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每次回家过年总会莫名其妙地引发一些家庭矛盾,搞得身心疲惫,毫无乐趣可言。因此,每年的这个时候,对我来说都是痛苦抉择的时刻。
记得去年临近回家之际,七岁的小外甥问我说:“舅舅,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两个家?一个是外面住的家,一个是老家?”这话让我感到很吃惊,也让我一时无从作答。真不敢相信这是一句出自七岁稚童的话。看着他扑闪扑闪的双眸,恍若一个小哲学家在审视和阅读生活,并提出一个颇具哲学意义的命题:人生到底有几个家,什么样的地方才算是真正的家?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都降临在一个以一夫一妻为基础结构的组织中。法律将这种组织定义为“家庭”。不置可否,这是我们的家,我们最早、最原始的家。或者说,这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个家。因为它给予我们衣食住行和爱,抚育我们长大成人。
终于有一天,为了追寻我们心中的梦想,不得不挥别父母,奔向远方。从此,成为一位寻梦的游子,漂泊在各个城市,奔走在他乡的路上。自此,也在不同城市的不同角落,栖身疲惫的身体。这些“角落”即使简陋,但是我们也愿意称之为“家”。因为它可以为我们遮风挡雨,可以为我们褪去奋斗的疲惫,甚至可以让我们疗伤。
但这个“角落”之家,只能寄存我们的躯体,并不能让我们的心灵找到归宿。
直到某一天,在某一座城市遇上了彼此相爱的人。于是,携手一路同行。一起奋斗,一起经营共同称之为“家”的角落。从此,这个“角落”之家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正是这种特殊的含义,支撑起了我们人生中的第二个家。
可当我们驻步回首来路之时,会发现我们来时的路,已在视线中变得越来越模糊。可起点上曾为我们送行的两个人,依然在那里翘首遥望。他们是谁?不错,是抚养我们长大成人的生身父母。他们盼望着儿女能常回家看看。
于是,为了博取前途,也为抚慰父母,我们不得不开始在两个谓之“家”的地方来回奔走。我们知道,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
眼下,又是一年春节时,虽然一票难求,但人们依然苦苦求之。甚至徒步千里,也得回到父母健在的家中,吃上一顿团圆饭。这在我们中国人民的心中,不是一种仪式,而是一种释放情感的方式。人们需要通过这种民族传统节日,来表达对亲人、爱人的关怀。因此,春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亲人间相互传递情感、表达爱的平台。理解了这个真义,便等于回答了小外甥的问题。
人生到底有几个家?其实亲人分散在多少个不同的地方,就有多少个家。换言之,有亲人,有爱、有牵挂的地方便可谓之:家。
从一个家到另一个家,我们就这样年复一年地来回奔走着、辛苦着、也幸福着。如同候鸟,为了一家人的幸福和温暖,我们不辞辛苦地万里“迁徙”。确切地说,这是一种爱的迁徙。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我们心里都觉得:值! 杨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