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小张
时间:2013-01-18 A+   A- 举报

小张是我高中时期的同班同学,是我一生的挚友。如今人到中年,孩子已到了上高中的年纪,也经历过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对世事已经看淡,惟独对小张还是念念不忘。信手写一些回忆及感受,算是对我和小张共同度过、现已逝去的美好青春的纪念。

苦中作乐

高中生活是清苦的。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考上大学是我们这群寒门学子的唯一心愿,同学们都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着。但爱玩是人的本性,当时我们正值青春年少,偶尔会管不住自己,逃避学习。在小张的带动下,我跟着他到操场上打篮球、踢足球。笨拙的我和球场上一帮身手矫健的同学相比,显得格格不入。幸好我一直和小张分在同一个球队,关键时刻他总能为我抵挡一阵,化险为夷。实在勉为其难,我还是放弃了球场运动,改学打扑克。小张和我等几个同学有时会趁着自习课时间,躲在寝室蚊帐里偷着玩当时流行的“八十分”。我每次和小张配合,赢面就比较大。最终的结局是难逃被管护老师“逮住”的命运。我和小张等几个打牌的同学都作了深刻的检查反省。我们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高中时代从此和扑克牌“绝缘”。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当初偷偷摸摸打牌确实不应该,但苦中偷着乐的那种兴奋劲儿还令人很留恋。

形影不离

高三生活越发单调枯燥。当时物质比较匮乏,生活条件很一般。学校提供的伙食是大锅饭菜,质量实在难以恭维。学校为了给毕业班学生改善伙食,允许高三学生凭票买品种有限的“小灶”菜。我们自发的以两三个同学为一组“拼饭拼菜”,实行AA制。我和小张“拼”在一组。小张家境好,家里时常有美味佳肴送到学校来。他为人大方,在我俩享用时,还经常邀同寝室的其他同学一起吃。小张有一条当时很“潮”的卡其布工装裤,大了不能穿,就慷慨地给我,我美滋滋地穿了大半年,直到毕业时才物归原主。每天晚自习结束至熄灯就寝前的这段间隙,是我们同学之间交流沟通的时间。我和小张的床铺紧挨着,两个人谈得最多。我们谈学习,谈考什么样的大学,谈工作后的理想,也谈隔壁文科班心仪的女生,几乎无话不谈。高中时代复杂的解析几何、艰深的电磁物理、难记的有机化学等大多已经遗忘,但我和小张在同一个教室学习、在同一个餐桌吃饭、在同一个寝室睡觉,那段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日子还记忆犹新。

鸿雁传音

少年不识愁滋味。高中离别时,我们还不懂得惜别和伤感。上了大学后,离愁别绪才涌上心头。我上了外省大学,因学了不太喜欢的专业而耿耿于怀。小张高考超过了大学录取线,但因投档原因,当年没有被录取。他上了复读班,并拒绝和高中任何同学联系。我费了很大周折,才和他重新取得联系。我们互相倾诉苦闷,互相勉励打气,同时越发觉得友情的珍贵。我大一的那个新年,小张寄给我的贺卡上写着“给最好的朋友”。一年后,他以全校最高分的成绩,如愿以偿地上了省城名牌大学。大学里,他个子猛蹿,不再是原来瘦小的模样,可我还是习惯称他“小张”。寒暑假是我俩难得相聚的日子。我俩的家离得较远,要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车程。每到假期,我俩骑着自行车,或顶着酷暑、或冒着严寒来回奔走,乐此不疲。更多的时日,是我和小张各自在异地他乡求学,书信也因此成了我俩最主要的联络方式,大学期间一直没有中断过。每当学习有了进步、参加了班级什么活动、学校发生了什么趣事等,我们都会迫不及待地铺开信纸,拿起笔墨,用书信向对方娓娓道来。

各奔前程

小张很有抱负。他大学毕业后,凭着优异的成绩分到了北京一家建筑电力设计院,从事电力设计工作,待遇优厚,成为都市白领。我则分回家乡小城,成了一名机关小公务员,生活比较稳定。工作、结婚、生子,一切按照正常的人生轨迹进行着,人生的每一步,我们都没落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少。他几年难得回家乡一次,我俩见面的机会屈指可数。冥冥之中,老天安排我和小张再度相聚。几年前,要强的小张放弃了北京白领生活,回到省城,白手起家创办电力设计公司,业务以家乡区域为主。几年下来,小张闯出了一番天地,公司业绩一年比一年好。我因工作调动,到他老家所在的乡镇机关工作,离他老家只有百步之遥。我俩见面相聚的机会多了,但掏心掏肺的交流少了。或许时间真的可以冲淡一切。小张创业不易,但很少向我提及个中艰难困苦;我有时觉得工作压力较大,但也不会轻易向他倾诉表达。总之,在各奔前程的道路上,很难再找回同学时代那种亲密无间的感觉。

期盼“倒回”

我的内心纠结着。有时候,我发现我宁愿活在回忆里,总觉得当年我和小张在一起的那段高中时光是多么美好,令人难忘。以至于我到乡镇上下班,经常忍不住放弃宽阔平坦的马路,改走当年我骑自行车到小张家里的那段小道。我开车总是慢慢经过,细细丈量当年走过的那片熟悉的土地。路边的一草一木对我而言充满了感情、饱含着遐思。一人独处时,我常扪心自问,我和小张那么深厚的友情,真的会被时间冲淡,甚至被这人心浮躁的年代湮没吗?回答是否定的。前不久,心有不甘的我给小张发短信,想证实我俩是否还是最好的朋友,得到了他肯定的回答。现在我已经想明白了,人到中年,工作和生活的现实压力迫使我们疲于应付,大家各忙各的,聚少离多是必然的,难得静下心来交流沟通也是必然的。但彼此内心的那份友情是抹之不去的。或许,要想重返高中时代天天在一起的简单快乐时光,只能等到退休赋闲时才能实现。所以,现在我很向往将来年老时,我和小张(年老时还是这样称呼他)能像高中时代那样相聚在一起,再邀上三五老友,喝茶打牌聊天,直至人生的终点。

同学情,永难忘!   银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