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城书院
时间:2012-09-10 A+   A- 举报

吕四自古人文荟萃,文化成果丰富灿烂,教育文脉悠久。尤其是清明时期,科甲鼎盛,才俊辈出。据史料记载,从明代建文至清代光绪年间,吕四地区取得进士等功名的多达40余人。可见,吕四场学风昌盛,崇尚书文由来已久,义学、书院和藏书楼更是不胜枚举,其中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鹤城书院影响最为深远。

书院,亦称山房,精舍。初为名流会文讲学处所,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修习时文制艺,以备应试科举之用的场所。

鹤城书院由吕四贡生李芸晖创办于吕四城隍庙内,书院开销由吕四盐场盐课助资。鹤城书院规模宏大,有厅堂三间,院内假山花卉,鸟语花香,清幽至极。门额上题“鹤城书院”四字,由吕四名士、奉直大夫张朴庄书写,匾额至今尚存。

在李芸晖等一帮文人的努力下,鹤城书院声誉鹊起,闻名于通东一带。很多学子由四面八乡奔赴鹤城书院求学。志书称其“恢宏教化,声播四方。四方贤隽负笈受业门下,趾踵相接”。清光绪二七年,李芸晖病故,其子李磐硕丁忧返乡。丁忧的三年中,李磐硕继承其父遗志,继续主持鹤城书院的教学工作。

在吕四一带,最早的书院当推创办于清乾隆九年的东瀛书院,由吕四场大使魏大升所建。至清乾隆二十三年,由于年久失修,以致屋宇倾圮。后由吕四场大使杨如本和江沆等捐廉重修,聘请江南名士汪元望讲学,清乾隆末年开始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