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熏火燎绘奇葩
时间:2012-06-20 A+   A- 举报

在我市南阳镇秉章村有一位名叫陈思伟的老人,半个世纪以来,他一直在画灶花。即使他的家早已建成了现代化的楼房,厨卫设施一应俱全,但陈思伟老人还是请人专门砌了一个烧柴的砖灶,在上面画上形态各异、五彩绚烂的灶花。当记者寻访到老人的家时,陈思伟指着满灶台的画说:“画了一辈子的灶头画,不舍得让它消失,还希望能够保存下去。”

今年79岁的陈思伟老人,从20多岁起便当起了泥水匠,开始到崇明、海门等地给人家造房子砌灶台。当时,为隔断燃烧柴火时产生烟灰,一般都在灶口上砌起一跺墙,叫做“灶山”,能工巧匠砌“灶山”时就在上面画出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装饰图案,称为灶花,寓意美好,也装点烟熏火燎的厨房。所以,主人家可不欢迎不会画灶花的施工队。陈思伟便在做工时暗自观察学习,逐渐掌握了画灶花的要领。

提及灶花的制作,陈思伟十分兴奋地讲述起来,“那时画花用‘镬锈’,就是将刮下的锅底黑灰,加上米酒调成黏糊,然后再用水稀释调制而成。用‘镬锈’画出的画不易褪色。画笔有大楷笔、扁笔、线笔等。”

与纸上作画不同,灶花是直接在灶台上画的,不能修改,只能一气呵成,而且握笔的手没有支撑,这样的高要求练就了陈思伟认真细致的风格和手到画成的功夫。从一开始简单的海鸥、孔雀、莲藕到变化多端的鲤鱼跃龙门、喜鹊登梅等,陈思伟画的灶花名堂越来越多,笔法也越来越娴熟,他逐渐在周边有了名气,人们纷纷找上门来邀请他去砌灶画花。

“画山水,线条要均匀,颜色要深淡一致;画树不要一样深浅、一样粗细和一直笼统;画花卉要懂‘凹塘笔墨深,面上描得淡,能见光照立体感强’。”陈思伟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画灶花的艺诀,“花型一般会根据主人家的选择,展现他们的愿望。”陈老说,即兴的灶花作品体现着老百姓避邪消灾、祈福的淳朴愿望,也反映出劳动人民勤劳善良、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迹和地域特色。

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是灶画发展的鼎盛期。陈思伟有时候一天要给好几户人家画灶花,“特别是崇明的许多人家都很喜欢我的画,有的人家至今还都保存着。”陈老自豪地说道。然而随着清洁便捷的气灶的普及,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来找他画灶花的人家就越来越少了。“时代是发展了,这灶花也将成历史。”陈老不无感慨道。

获悉目前在浙江、四川等地,灶画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加以保护,陈思伟对此充满期冀,“愿我们启东的灶台画也能够得到保护传承,让更多的人领略我们文化遗产的魅力。”

本报记者   李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