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沙地话——“串头绳颠倒提”
时间:2012-06-15 A+   A- 举报

这是一句批评别人不注意节俭,花钱大手大脚,无端浪费钱财的“沙地话”。它可说是个老土老土的古董谴责词了。

说它“老土老土”,是因为除沙地话里这样说外,很少发现有其他地方的人会这样讲。

说它是“古董谴责词”,是因为它与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国时期的一些钱币常识有关系,极有“说来话长”的味道。

小铜钱,在很长时间内是我们先人用得最多的流通货币。照古代太平年份的物价算,一般日常消费的米面油盐、肉鱼蛋鸡,支付最多的货币是小铜钱。银子值钱,小来小往的生意是用不上的。

小铜钱,圆形,中间开一正方形孔。为携带方便,人们就用一绳子穿过铜钱孔,贯串满100枚铜钱就叫“一吊钱”,也称“一串钱”;而十吊钱,也就是1000枚铜钱,那就叫“一贯钱”。照正常年份算,“一贯钱”约合银子一两。那时一斤(按启东过去的老秤算,约合现在的一斤六两)猪肉,约20文(普通铜钱一枚是一文,铜板一枚为十文)钱,而一斤米只需几文钱。因此,《十五贯》里那笔被娄阿鼠偷去的十五贯钱就不是什么小数字。

把铜钱贯串起来的绳子就叫“串头绳”。“串头绳”颠倒一提,铜钱哗的一下全泻掉了!“哗的一下全泻掉”——那样地快速地花钱,怎能不让挣钱不易的普通人心疼!谴责声里有痛惜,也许还有激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