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万打“敲白铁”
时间:2012-05-28 A+   A- 举报

吊桶、簸箕、邮箱、风灯、油抽……上世纪,白铁皮因其经久耐用、易敲打成型的优点而成为不少生活用品的制作原材料。“敲白铁”这一老行当也在启东风光了数十年。随着各种新型材料的出现,白铁皮的垄断地位一去不复返了,但“敲白铁”至今还保持着它特有的生命力——

5月26日下午,记者来到海复镇老街,探寻这曾经风光一时的传统手艺——“敲白铁”。未及白铁加工匠严顾生的铁铺,一阵叮叮当当的清脆敲打声便萦绕耳畔。“自我祖父起,全家就是靠‘敲白铁’为生,这也是我家的祖传手艺了。”今年56岁的严顾生,17岁起学敲白铁,从此就一直守着父亲传下的小铁铺。

铁铺小,名副其实。门面当中一个长约2米、宽1.5米的铁板工作台就占据了屋子小半的面积。严顾生说,这工作台可谓经过了“千锤万打”,铺子里的白铁制品全是在这上面敲打成型的。在铁板工作台的一角,一个沉重的“铁疙瘩”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叫台虎钳,可以固定不同大小的圆管,以便敲打出白铁的弧度。”严顾生说着将一块白铁皮置于圆管上,沿着圆管的弯曲度用小锤子敲打起来。

严顾生介绍,这加工白铁皮,下料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下料准确,剪裁出的白铁皮毫厘不差,敲打成型的白铁制品才规矩美观。”回忆起年轻时的学徒生涯,严顾生说,他剪坏的白铁皮数都数不清。可正是源于这种种的经验累积,才造就了严顾生如今的“神剪”。“现在,只要我心中勾勒出物品的大致模样,便能剪裁出大小适宜的白铁皮。”言语间,严顾生甚是自豪。

剪裁得当,接下来的工序便是敲打。因为不用电焊,也不热接,全部靠冷做,白铁制品的每一处衔接部分,都需要用手工折压,相互扣接而成。“这便显现出敲打的重要性。”严顾生说,敲得不紧密易松垮,不平整又不够美观。“所以说,一定要掌握好这个敲打的‘度’。一不留神,敲打过头反而伤了铁皮,导致物品易生锈,不经用。”

在严顾生看来,这“敲白铁”不仅需要技术磨练,还需要体力支撑。赶工时,严顾生常常抡着几斤重的锤子,连续不断地敲打个把小时。刚开始,严顾生手上常常被磨出血泡,手臂也被铁皮划出一道道伤痕。“不过,现在好了,皮厚了,有些小伤也见惯不怪了。”严顾生伸出手,给记者看手上一层厚厚的老茧。

刚说完,严顾生又从墙角的工具箱中摸出了一个圆形笔筒,里面装满了长短胖瘦各异、顶部尖尖的铁棒。“这叫铳子,制作时若需要打孔,就使得上它了。”严顾生告诉记者:“打孔前,先用铳子敲出一个定点,再用手枪钻打穿,这样不易跑偏。”从前,手枪钻尚未普及时,这孔洞便全靠铳子一点一点敲击出来。严顾生的这套铳子还是他祖父留传下来的。“它与白铁打交道的时间,可比我还长呢。”严顾生打趣道。

因为塑料等新型材料的普及,如今,过来铁铺定做或购买诸如簸箕、吊桶等生活用品的人愈来愈少了。不过,严顾生说,这白铁皮还是有市场的。“以前做小件,现在是做大件。”烤鸭炉、楼房雨漏、阳台的人孔盖以及一些通风设备,都在严顾生的制作范围。“这大件比小件难制作,特别是类似烤鸭炉这种带锥形的物件,下料难,敲打过程更难,一锤一锤都得算计着。”严顾生指着铁铺中央放置着的一个制作到一半的烤鸭炉说道。

严顾生说,他守着这个小铁铺,一年到头也就赚个一两万元,“这是我家祖祖辈辈靠着吃的手艺活,只要我还做得动,就会一直敲下去。”严顾生对这门传统手艺仍旧情有独钟。

本报记者 刘吟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