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笼糕,来年高”。上世纪90年代前,每逢岁末,家家户户都会架上蒸笼蒸糕,让来年的美好愿景在热气中升腾,在香甜软糯中嚼出生活的美好滋味。
近年来,随着农家柴灶的减少,那种灶台蒸糕的宏大场景已很少见了,于是,蒸糕不仅是习俗也成为了行当。如今,要吃上好吃的糯米糕,除了挑选上乘的原料外,还得寻上个好手艺的蒸糕师傅。
溯源
父亲就是蒸糕能手
4月16日下午,记者前往汇龙镇合兴镇村,探访小有名气的民间蒸糕能手——77岁的王召芳。“我父亲就是位蒸糕师傅,我这一身本领,都是从他那学来的。”王召芳笑着告诉记者。据她回忆,幼年时,每到岁末,家门前总是排着“长龙”。“父亲蒸的糕格外干湿合适,可口,街坊都习惯提着糯米、白糖来央父亲加工。”
王召芳说,蒸糕这门手艺乃是家中祖传。但到她这一辈,真正能将一整套制作流程全部掌握的仅她一人。“早年,哥哥姐姐们出门闯荡,我便将这祖传的手艺继承下来。如今,我做这蒸糕也有近60年了。”
作为家中的小女儿,自17岁起跟随父亲学习蒸糕,王召芳便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1967年,王召芳在市区江海桥南盘下了个小店面,做起了加工销售米糕的生意。2000年,店面拆迁,王召芳干脆将自家的东屋辟出,弄了个小作坊。每到年尾,作坊内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
工艺
上百次失败方掌“度”
既叫做蒸糕,“蒸”这一过程自然就很有讲究。王召芳告诉记者,在上镬子蒸前,得在笼底铺上一层适量的糯米粉,然后根据火候,边蒸边层层加铺,直至与蒸笼齐高。“这样,糯米粉才能蒸透,蒸出来的糕也更为松软。”多年来,王召芳一直使用着竹制蒸笼,“在蒸制过程中,米粉会吸收竹子的清香,这糕自然就更香了。”
除却蒸制,浸泡、洗净、磨粉、出笼、冷却、分割……这一道道工序,王召芳都暗藏“心机”:糯米浸泡3~4小时最佳;磨好的粉要干湿适度,握在手中,紧搓为团、松开为粉;出笼时,糕需反扣到桌面上,反复推捏,以增加粘度。
一环扣一环,说来简单,做起来可全凭经验。火候的把握、冷却的程度、推捏的力度,王召芳自己都无法说清。她说,她也是经过上百笼的“失败品”,才逐渐摸着了这每道工序的“度”。
王召芳介绍,做好的蒸糕用冬水,即立春前的水,加上明矾浸泡在容器中,可存放数月不变质。“糕蒸得越好,可保存的时间也越长。”
现状
日益翻新花样多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这蒸糕花样也变多了。”王召芳回忆,旧时蒸糕多用大米、高粱等做原材料。“那时,能吃上纯正的糯米糕可不容易。”但如今,蒸糕制作不仅全部使用糯米,更可凭个人喜好,加入红枣、芝麻、猪油、红绿丝等食材,口感更为细腻香甜。
王召芳说,年前一个半月,她就开始忙碌起来。“每天,我这小屋门口都排着长队,人‘海里’了。多的时候,我一天得蒸40锅。”因为生意繁忙,前来加工糕的村民都自己事先将糯米浸泡好。“没法儿,不然就来不及弄啊。”
不忍母亲过于辛劳,岁末,王召芳的子女们常会到小作坊帮忙打下手。不过,王召芳表示,几个子女中仅二女儿袁红健掌握了这门活计的“精髓”,能制作出令她满意的糕。“等以后做不动了,这祖传的手艺就得靠二丫头继承了。”
在王召芳心中,蒸糕已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传统食物,更融合了太多的情感因素。“虽然,现在好吃的东西可多了,但在我们启东人心目中过年还就得吃糕,步步高年年高嘛。”王召芳说,每当年前蒸糕时,看着蒸腾的热气,闻着水汽中的糯米馨香,她就倍觉安心踏实。
本报记者 刘吟菊